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今年4月份,怀着一种欣喜之情,佛山市德正诚陶瓷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乾随行业友人一起远赴马来西亚,到当地一些陶瓷企业考察学习。洪总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十分感慨,“还是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啊!”
首次远赴马来西亚,洪总并未感到陌生,而是非常亲切。一方面是当地众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的热情陪同。洪总在每个陶瓷企业均停留两至三天,可贵的是,像金兴蔡宗安总经理、尼罗余海平总经理和维纳斯的张总等当地陶瓷企业相关负责人,不管多忙,都会带领各自的厂长、技术部经理等高管全程陪同考察。同样,值得一提的是,马来西亚金兴工业集团创建人——已故的蔡水潭老先生跟本报社长喻镇荣也有非常深厚的情谊,喻社长也曾应蔡老的热情邀请远赴马来西亚考察学习,受益匪浅。另一方面是深切感受到马来西亚当地人对中国大陆近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敬佩之情。据了解,华人只占马来西亚人数的27%,但华人在当地整个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当地的华侨都认为“中国好,华侨就好!”。这些年,中国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确实大大提升了华侨的社会地位。所以,身为中国人,洪总也感到非常自豪。
上游配套不完善
瓷砖花色品种少
众所周知,马来西亚总共有2800万人口,其人口不多已决定市场需求量小,自然,其陶瓷企业也并不多。这些陶瓷企业的产品除了主要满足国内市场外,也有一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国家。比如,马来西亚最大综合性陶瓷生产商之一的金兴工业集团,其产品就出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又比如,当地顶级陶瓷企业——尼罗(NIRO)陶瓷厂的产品也是出口欧美国家。虽然其生产规模不大,但销售网络很大,在马来西亚和西班牙均有工厂,在中国有很多知名企业为其做贴牌,每个月大概有三百多组柜出口。而针对像印度尼西亚这样的周边国家的市场,马来西亚陶瓷企业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印尼的陶瓷企业相比之下更多。
目前,在瓷砖方面,马来西亚主要生产通体的抛光砖和瓷质釉面砖,而像当前在佛山占主流的全抛釉和大抛晶产品,则几乎不生产。据洪乾总经理所大概了解的情况,他认为,马来西亚与中国在瓷砖方面所追求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是其工艺和方向不一样。中国注重花色、品种,而马来西亚由于上游原材料和设备供应商系统不完善,配套不完整,大部分依赖进口,其转产没有佛山这么方便,所以,花色品种并不多。整个陶瓷行业更注重产品内在品质的控制。当地的窑炉大窑不多,烧成时间都比较长,产品的吸水率、平整度、烧结程度明显比中国大陆的产品还要好一些。所以,洪总明显感觉到,马来西亚当地陶瓷企业是在老老实实做砖。当地终端消费者对二次布料的瓷砖不太感兴趣,他们认为是造假。当地人也不喜欢很亮面的砖,喜欢比较哑光面的,而且对瓷砖的功能性要求比较高。洪总还透露,前几年,中国大陆的矾钛黑瓷砖几乎占领了当地的黑色瓷砖市场,但由于中国该类瓷砖在内在质量方面控制得不好,有的企业甚至在后期打蜡染色处理,这样的砖铺贴之后过一段时间会褪色,在当地的影响很不好。所以,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陆的这种产品很难在马来西亚的市场有所作为。
作为陶瓷上游供应企业,洪总除了关注当地瓷砖的生产和市场情况外,更多的是想通过与这些当地陶瓷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与沟通,多了解当地陶瓷企业对原料和设备方面的需求情况。
原料设备多靠进口
逐渐关注中国产品
对于此次马来西亚之行,洪乾总经理认为,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并非以开拓市场为主。并透露,从西马到东马,纵观马来西亚陶瓷企业,真正有规模、上档次、有需求购买中国陶瓷原料的企业为数不多,仅有六七家。其主要分布在西马,在该区域内厂家分布也不是很集中,而东马就只有一家规模陶瓷企业——金兴工业集团。
在马来西亚陶瓷企业购买陶瓷设备方面,洪乾总经理向记者透露,由于当地市场所提供的相关配件较少、维修能力等配套服务较弱,所以,陶瓷企业对设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再加之,马来西亚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美国家,无论在税收、出入境等方面,都比与中国交易要更方便,所以,当地陶瓷企业多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进口设备。比如,其从西班牙、意大利购买喷墨印花机比从中国购买要早得多。同样,在购买陶瓷原料方面,马来西亚陶瓷企业对原材料的稳定性要求比较高,对价格倒不是很敏感,大部分从西班牙、意大利进口,还有一部分是从中国台湾地区进口。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陶瓷企业现在也慢慢有所转变,开始关注中国的陶瓷设备和原料。每年的广州陶瓷工业展,马来西亚的陶瓷企业一般都会派大量的高层人员参观考察。
总而言之,马来西亚国家会通过税收来稳住本地陶瓷企业的发展。针对在国内有生产的产品,比如瓷砖等,其会对同类进口产品征收很重的关税,以保护本地企业,这或许就是中国瓷砖企业很难打入马来西亚市场的原因之一;而针对一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比如一些与生产有关的原料和设备,则可对进口产品实行很低的关税。
技术人才靠“引进”
管理严格在细节
在考察的同时,洪乾总经理也尽其所能为当地陶瓷企业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或者向对方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使其通过设备或原料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建议可以尝试在瓷砖上面撒点干粒,以加强其功能性等建议。另据洪总估计,马来西亚可能较少甚至没有陶瓷方面的专业院校,而只有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通过“传、帮、带”来进行相关培训,以致其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紧缺。他看到,在这些由当地华侨或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老板前去创办的陶瓷企业内,其高管主要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一些专业技术人才,他们被委任为负责工艺、窑炉、压机等方面的厂长、经理等职位,而基层技术员和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当地的华侨通过生产培训来产生的。
除此之外,当地陶瓷企业在管理上较严格,尤其是在细节方面。洪总用举例的方式向记者解释到,他看到,与中国国内陶瓷企业不同的是,在当地陶瓷厂区内均划有生产系统的黄线。他在尼罗陶瓷厂考察时,相关工作人员向他介绍,这条黄线是警示参观者不能越线,须与生产设备保持一定距离,并且该规定对领导和下属是一视同仁的,违者必究。同样,在进出厂区时,无论是领导还是下属的车,在通过时均须检查,与中国企业在实际执行中的不成文规定——经理以上级别“免检”是很不一样的。
环保意识很强
值得中国借鉴
“此次行程,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马来西亚国家的整体环保意识很强。就拿最细节的地方来说吧,我一直在观察,当地不管什么车,车内都有垃圾篓,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中国借鉴!”
除了在平时生活细节方面注重环保之外,马来西亚在包括陶瓷行业的工业领域,也是相当重视环保工作。洪总向记者进一步介绍道,就拿当地陶瓷企业来说,都是投入上百万的设备来践行环保理念。比如,在参观尼罗陶瓷厂时,洪总对该企业的直观感受就是企业规模不大,但其对环保要求很严格。他透露,该企业仅一台喷雾干燥塔就花费100多万马币,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而且他还留意到当地环保局在喷雾干燥塔上安装一个装置,可在环保局办公室监测该设备的环保数据。环保局一旦发现该企业排放污染物,即刻要求整顿,并予以严责。所以,一直以来,践行环保理念已根深蒂固地成为当地陶瓷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另外,当地环保局要求工厂总面积的30%是绿化面积,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一律不发营业执照。“去当地陶瓷企业考察时,我明显感觉到厂区内绿化环境好,无粉尘,非常干净。离开厂区之后,皮鞋还是像原先一样亮。”
马来西亚陶瓷企业之所以环保理念如此强,洪总分析,这并不是马来西亚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多强,而是依靠一套比较完善、严格的制度来完成的。一旦违反环保法规,其后果相当严重。这一点与中国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是不一样的。另外,还有一个较大的因素就是其借助港口多等地理优势,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美国家的陶瓷企业接触较多,可吸收一些好的环保理念,引进一些先进的环保设备。而中国陶瓷企业相对较闭塞,一味追求“自力更生”。所以,中国在环保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还需向马来西亚多多学习!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