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关注]2006年秋,陶业面临重重压力
2006-07-12
来源:《陶瓷信息报》
责任编辑:光阳
阅读:3351
盛夏七月,酷暑难耐。面对电价上涨、出口退税税率下降、限超限载、人民币升值、房地产调控、油价持续走高等一系列非利好因素的影响,陶瓷企业老板的内心比酷暑还要焦灼。虽然市场需求依旧火爆,但重重困难让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电价上涨再遇高压
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下发特急文件调整电价,并于即日起开始实施电价调整方案: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元/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时,相当于销售电价每度上调2.494分钱。国家发改委在文件中称:“本次煤电价格联动的范围包括除新疆、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及河北之外的25个价区,上涨幅度主要指企业用电。”
电价上涨,这对于利润不断摊薄而又耗电巨大的陶瓷行业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除了一丝苦笑和无奈,还能说什么呢?也许6月1日《南方都市报》中关于电价上涨之黄健翔激情解说版更能准确地反映此刻众多陶瓷企业的感受——
“涨价,涨价,涨价,电价立功了,垄断立功了,不要给任何用户‘听证’的机会。伟大的电力,你们继承了垄断业只涨不降的光荣传统,邮政、银行、石油、石化的巨头在这一刻灵魂附体!
“电价上涨了,游戏没结束,中国电力获得了胜利,彻底玩惨了用户。电力永远也不会屈服于用户的压力。伟大的中国电力,愿抄表工的年薪突破百万,中国式垄断万岁。”
电价上涨,成了这个夏天陶瓷企业遭遇的又一道高压。
退税下浮雪上加霜
日前,财政部、发改委正在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型产品出口退税进行调整,其核心内容是将平均税率下调2%,而陶瓷行业下调税率极有可能高达5%。如果真是这样,陶瓷企业出口退税税率将从目前的13%下降为8%。具体调整方案将于本月出台。
多年来,出口退税已成为不少陶瓷企业最后的救命稻草,一些外向型陶瓷企业基本上靠出口退税维持经营。更有甚者,一些在国内市场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始将销售重点放在出口上,大幅缩减在国内市场的销售网络,其主要利润来源就是出口退税。出口退税率的下降,将使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大幅缩水,这些出口导向性企业面临着新的洗牌危机。
事实上陶瓷行业出口退税税率的下调是必然的,作为高能耗资源性传统产业,其每年消耗的资源、能源与其贡献的GDP是不相符的,早在此前,就有专家学者建议降低、甚至取消对陶瓷产品出口退税这一政策,此次下调应在预料当中,而且会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据调查,佛山陶瓷产区出口产品多为中低档次的低价产品,出口企业和出口公司的利润非常微薄,基本上赚取的就是出口退税。此次税率下调,将使这部分企业遭受严重打击。而那些出口价格相对较高的创新型企业,虽然也有影响,但还未到生死攸关的时刻。
从长远来看,出口退税税率的下调,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减缓企业低质低价的出口行为,对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促进行业升级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限超限载苦不堪言
早在2004年6月底,为配合新《公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相关部门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严查超限超载的专项治理行动,使陶瓷行业爆发出空前的运输大危机。
风头过后,相关部门的执法检查力度看上去略有松动,运输部门和少许货运司机在油价不断高升的情况下开始铤而走险,超载现象有所抬头。日前,佛山市交通管治部门为加强执法检查,在高速公路上安装了电子秤,使超限超载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而另一项从7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的出台,也使运输车辆的“交强险”费用普遍增加。据悉,佛山市目前购买商业三者险的车主约为35%,而交强险的普及率则是100%,因此,车主费用将有所上升,而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将转移到运输费用中去。
油价上涨、限超限载、“交强险”实施等诸多因素,导致运输费用不断走高。对于陶瓷这样一个大物流行业来讲,企业的运输成本不知又增加了多少。
煤汽遭禁企业外迁
更令陶瓷企业焦虑的是燃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对汽油和柴油价格进行了3次调价,每一次都对陶瓷业带来大的震荡。油价的持续上涨已不是今年遇到的难题,所有业内人士都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陶瓷行业,能源竞争将日趋激烈,而油价仍将大幅上升。
面对燃油难题,四川、山东、福建的企业似乎比佛山企业更具优势,这些产区或烧天然气、或改上水煤汽,生产成本远远低于燃油企业。毗邻佛山的清远、肇庆、河源等地陶瓷企业在高价燃油的压力下也纷纷改上水煤汽,一些新建企业多用水煤汽,唯有陶瓷厂家最为集中的禅城区陶瓷企业因环保问题无法改上水煤汽。
有部分佛山企业企图改上水煤汽以缓解成本压力,但却受到环保部门的禁止。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近年来佛山周边区域几个新规划的陶瓷工业园招商引资相当成功,入驻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福建、四川、山东、湖北、湖南等地的陶瓷企业依托成本优势和区域优势不断崛起;而佛山产区却不时传出企业关门走佬的消息;一些有实力的陶瓷企业纷纷在周边区域买地外迁,以低廉的能耗、原材料和现代化的大生产缓解市场带来的种种压力。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