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小洲村印象

小洲村印象

2013-01-22 来源:《建材周刊》 责任编辑: 阅读:1949
0 0

    趁着天气晴朗,上周日专程去了一趟位于广州海珠区土华附近的小洲村,一探当地的艺术市场概貌。为什么会忽然间想到要去小洲村呢?只因那里已渐成为了广州的一片艺术热土。正如在小洲村东道大街开店的玄缘堂主人陈卫东先生所言,小洲村俨然是广州文化艺术界的“圣地延安”。据他说,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皆对小洲村情有独钟,曾多次来小洲村写生采风,甚至小住,留下了不少艺术墨宝,为原本偏于一隅的小村落增添了一层传说中的文化色彩,也间接带动了今时今日小洲村文化艺术市场的繁华。

    其实,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小洲村并不起眼,感觉好像一座处于半开发状态的普通村落,只是沿途四处悬挂的艺术招贴广告,令人联想起这里可能是一个与风雅有关的地方。但是,小洲村的人流一直很旺,一家小的面粉店,高峰期一天居然能接纳三千游客;一间只有80平方米的艺术馆,有时会吸引上千名游客蜂拥上门,如此热闹的场景其背后有什么玄机呢?通过一个下午的实地走访、交流,发现小洲村的成长确实有别于国内其它打着各式文化旗号的所谓创意园,因为它一开始并没有被有关部门详细规划,更没有被唯利是图的地产商统一开发,艺术市场与古老村落之间并无明显界线,更没有冲突,反而是互为融合,共同生长;而政府部门有形无形的手也未强力介入,只是适度引导培育推动,所以小洲村反而在相对比较宽松自然的环境中,得以天生天养。既没有过度张扬的商业化气息,也没有被园区化、地产化后高昂的租金成本,各类艺术型态如画廊、小酒吧、创作室等随意散落在民居之中,混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行在阡陌小巷,有不羁散淡的艺术家,有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也有烟火味十足的村民,大家各取所需,各行其道,安身立命,相安无事。

    前不久,有某中央级主管文化宣传的领导发话,认为艺术家们并一定都要去什么文化创意园区扎堆,保持相对独立的环境照样可以出好作品。事实上,文化艺术创作更多地依赖个人的能力发挥,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太过舒适集中的地方未必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有的文化艺术传世之作,往往诞生于式微之时,困苦之际,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也。

    此外,小洲村的朱子画廊也是此行探访的重点,因为该画廊的创办者乃文公朱熹的后裔,也是笔者二十多年前的旧同事,彼此分开后各奔东西未曾谋面,没想到时过境迁,大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传统文化复兴之路。其画廊收藏的名家名作不胜枚举,令人眼花缭乱,中西艺术家展览活动接二连三,朱子画廊已发展成了小洲村乃至广州地区民间最大的艺术画廊之一。当然,广州的文化资源与平台大多了,佛山暂时与之无法比,朱总坦然告知,希望以后有机会能与佛山的艺术馆强强联手,共同提升岭南文化品位。(文/罗青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