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今年早些时候,我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采访陈锦芳博士,当时,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正在那里以奥运、世博等人类社会的盛大集会为题材,创作大型陶瓷壁画。陈博士告诉我,他说他很早就发现:文艺复兴是一种现象,其本质是不同文化的整合创新。
比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从某方面来看,是几千年来在地中海一带的不同文化,如希腊、罗马、埃及和基督教文化的整合创新而带来富强与进步,而引发启蒙运动、宗教改革、探险拓殖、工业革命,终而资本主义带动工商业的发达而进入近、现代化、再到今日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
在中国也有过两次文艺复兴。
“第一次是透过丝绸之路使中原文化与印度、西域、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融化、整合创新而迎来了盛唐及文宋,并见诸瓷器方面的春暖花开而进入明、清。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太平盛世,促成了瓷器制造的黄金时代而景德镇一枝独秀。随后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期间国力的步步后退,也反映到瓷器的衰减。”
鸦片战争成了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转折点。
中国社会从此步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时期,社会动荡,国势日窘,制瓷业的生产骤缩,官、民窑的产量和质量都明显下降。之后内忧外患,从太平天国、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以至于共和的诞生、复辟、抗战、内战到新中国的建立,制瓷业一落千丈……
陈博士认为,目前中国正处在又一次文艺复兴的风口浪尖,我们不得不韬光养晦,努力学习、吸收、消化外国的文化,无形中步向东方与西方、大陆性文化与海洋性文化大整合创新的康庄大道……“东风与西雨的交融孕育出了一种更多元、灵活、广博精深的新的‘世界性’文化而与时俱进,并融入人类21世纪的文化大统。”
躬逢盛世,理应大颂,这是陈博士进行陶瓷壁画创作的动机与动力。
(二)
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脉络,遵循的是这样一条路径:从原始的自然方式(历史记录体的洞穴岩画)到宗教式的理想主义(庙宇与教堂壁画),然后逐步向世俗、人文演进(器皿文饰与肖像),再从世俗、人文向绝对的精神领域(写意的文人画)进化,这一进化最终把艺术创作从写实世界带入抽象艺术的自由王国。
上世纪90年代,青山湖宾馆是南昌最当红的星级酒店之一,店内有一陶瓷壁画《桃花源记》。
有一次,我在青山湖酒店的大堂采访,对方是一位加拿大侨领,据说其麾下有好几份华文报纸,在北美几个华裔比较集中的城市发行。这位老华侨在接受我采访的同时,坚持要我帮他打听清楚那幅陶瓷壁画的作者……我记得那位老人说:其实壁上绘画才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头,人类绘画从壁上到架上,现在甚至只在纸上,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从阳关大道歧行到羊肠小径。
我现在知道了,那幅陶瓷壁画是“景德镇制造”的。
艺术陶瓷在景德镇被称为“陈设瓷”,在佛山则被统归到“摆件市场”的范畴。显然,它们与空间有关,就目前情况看,这个空间的定义似乎有些模糊,几乎都挤到私人空间这个螺蛳壳里,类似壁画这样的公共空间陈设,在景德镇却处在一个被边缘的尴尬境地。
我曾经采访过的潘凯声的创作履历具象了这一被边缘化的过程。
1984年,潘凯声开办了景德镇第一家壁画厂;1986年,他与王锡良、张松茂、徐庆庚等大师合作制作了前面提到的《桃花源记》;1990年,为黑龙江一客户制作了一幅227平方米的陶瓷壁画《江山万里图》;1992年,为法国的一家餐厅设计制作陶瓷壁画《飞天》;2006年,哈尔滨政府新大楼落成,潘凯声应邀为这一空间设计制作了一幅500平方米的特大型陶瓷壁画《圣洁》……
画做得越来越大,但订单的却是由最早的接踵稀落成现在的偶尔。
如果我们把今天景德镇走得很好的“名人名作”界定为一种“小雅”的话,陶瓷壁画就是典型的“国颂”,我们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从来就是喜欢“颂”的社会,尤其在当下这样的所谓盛世,陶瓷壁画这块蛋糕按理应该很大,非常大,但景德镇却把这块蛋糕做得日落西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歧行,是一种遗憾。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