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外需疲软、外商投资减少,中国经济明显减速。但从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看,西部高于中部和东北,而中部和东北高于东部。假如今后5-10年这一趋势得以持续,那么中国经济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产业转移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已发生了三次。持续的产业转移和全球化,使得中国在制造业低端加入全球价值链,与全球产业实现对接和融合,成为“世界工厂”和“代工制造平台”。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借助于廉价劳动力优势参与并受益颇丰的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和第一波全球化过程正渐行渐远。为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产业转移和全球化战略正面临转型和升级的考验。中国必须紧紧抓住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发展提供的重要机遇,在扩大内需的条件下参与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和第二波经济全球化过程,把扩大内需和国内产业转移、深度介入经济全球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具体而言,第四次产业转移将以中国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为主要特征,是在沿海地区逐渐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的前提下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过程。
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除了要把不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外,要把重点放在企业“走出去”方面、通过海外设厂或海外并购等方式,吸收外国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争夺利润丰厚的研发、品牌、渠道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产业升级。而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则要充分把握国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