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陶瓷行业虽有很大机遇,但是近期,我国陶瓷企业问题频频,仍有很多挑战需要应对,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环保压力的增大,以及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能源价格的上涨,新的能耗标准的实行。外有来自印尼等国对我国陶瓷企业实行的反倾销,内受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陶瓷行业在这次“内忧外患”中浮现出了许多问题。据此,瓷库中国专家预测,未来三年,中国陶瓷行业发展形式严峻。
中国虽是世界第一陶瓷生产大国,占据世界陶瓷生产的半壁江山,但是中国的陶瓷产业呈粗放型发展:进入门槛低,陶瓷企业林立,绝大多数企业重规模、重产量而不重产品设计,只满足于模仿和抄袭,设计盲目跟风,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导致产品档次低,只能在低端市场厮杀。
建筑陶瓷产业是高能耗产业,维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电、原料和标煤。建筑陶瓷产业不仅是高资源消耗型产业,而且是高污染产业。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若某地区建筑陶瓷企业密集,当地环境必然遭 到致命的打击。新的建筑陶瓷行业能耗标准以及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仅直接提高了建筑陶瓷行业的技术门槛,对新建建筑陶瓷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可能直接淘汰一批不达标的简陋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
房地产行业下滑直接影响陶瓷行业。房地产业与建陶行业有着紧密的关系,属于建筑陶瓷行业的下游关联产业。 2008年以来,受房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全国楼市销售冷清,房地产景气度回落,房地产行业的下滑直接影响了陶瓷产品的市场需求,在第五届现代陶瓷国际策略研讨会上,很多陶瓷企业表示,2007年由于房地产业的突飞猛进,对建陶的需求很大,甚至经常出现排队要货的情况,而2008年以来,这种需求大大减少了,排队要货的现象还未出现过。
中国陶瓷企业长期存在重复建设和恶性价格竞争的局面,在国际市场上一般凭借低价优势获胜。在一味斗价中,只要成本上涨,利润则更低,结果使整个行业受损。中国陶瓷企业在国外市场相互压价的现象十分普遍,低价竞争的结果使不少国家为了保护当地行业而对压价行为加以制约,这也是近年来反倾销案频发的原因。陶瓷企业恶性价格竞争的首要原因是产品的差异性不明显,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同质化的根源在于产品的设计环节薄弱,缺乏民族原创性。这种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早就不是新闻了。有些企业只能倚靠个性定制来表创新。但是坚持创新的企业没有好的回报,以原创之力,一年只能推出一两款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致一家以创新闻名行业的公司总经理一再强调:出了新产品,千万不要在行业内打广告,今日广告出街,明日我们产品的仿品就满天飞了。何其可悲!可这却是行业不争的事实。当抄袭模仿成风之后,大家都习以为常,谁还愿意吃力不讨好,每年花上几百万的研发费用去开发新品?
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国内宏观环境、原料人工成本上涨以及反倾销的影响,我国陶瓷产业持续陷入疲软态势,陶瓷价格水平逐渐下移,陶瓷企业生存压力逐渐加大,我国陶瓷市场将面临产业的严冬。瓷库中国专家分析:“陶瓷出口商品的附加值低,容易形成低价竞销。除少数大型企业外,许多出口陶瓷生产企业研发中心规模较小、研发能力较弱,导致与发达国家的陶瓷产品相比科技含量较低,无法进入中高端市场。许多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没有自主品牌,贴牌生产的现象众多。在国外市场,常以低价抢占市场,导致反倾销接踵而至。因此,国内陶瓷行业亟待转型升级,如必须尊崇游戏规则,走自由、公正、良性、有序、诚信的竞争轨道。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树立自主品牌,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必要开发新兴市场,向反倾销势头弱的国家和地区挺进。”我国在陶瓷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品牌推广,特别是日用陶瓷如陶瓷厨房餐具等方面落后于欧洲。而且相互之间无序竞争激烈,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内涵单薄,缺乏文化支撑,才造成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
为了避免低价竞争,回暖市场,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陶瓷企业首先要提高陶瓷产品科技含量,进而增强产品的质量,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创新产品,研发新产品,增加产品多样性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竞争;同时要积极开拓新市场,避免行业集中度低的恶性竞争,这样才能谋求生存与长远发展。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