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成本,精细管理的重中这重
2006-03-02
来源:王力
责任编辑:梁园
阅读:2298
开春以来,陶瓷企业除了市场需求不旺的压力外,还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各类原辅材料、燃油、煤炭价格都不同程度的上涨,而产品价格却很难"水涨船高",致使不少企业滑向亏损的边缘,一再推迟点火的时间,处于等待观望的状态。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工业经济的主流。作为对资源依赖性较大的陶瓷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无可置疑地将会在今后持续走高。面对这种压力,变原来的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管理,持续降低生产成本,就无可选择地成了企业化解成本上涨的有效途径。
陶瓷行业是一个价值链相对较长的行业,近年来,企业生产成本的上涨多来自上游的供应商。虽然许多企业在采购过程当中都能够做到货比三家,但在采购过程当中仍旧有相当大的空间。
事实上,许多陶瓷企业对供应商的成本购成和利润空间并不完全了解。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应商往往能将自身原料采购费用的上涨全部转移到陶瓷企业身上。佛山一家陶瓷企业,利用互联网广泛寻求供应商,并安排市场人员和财务人员对供应商的成本构成做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竟然在短时间内使采购成本下降了20%以上。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对每一家供货商的成本购成都非常地清楚,在掌握了主动权后就能够理直气壮地要求供货商降价,由此保持了自己的价格优势。
由于陶瓷行业各类原材料标准的滞后和原料需求的多变性,使采购渠道存在诸多"猫腻",这是造成采购成本上升最大的漏洞。一家陶瓷企业的老板告诉笔者,公司生产所用的原材料达数十种,每一家企业都想采购到物美价廉的材料,但是,许多供应商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常常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佣金的手段打通工厂的技术、采购人员。为此,他经常悄悄地从库房里抽取一些正在使用原材料的样品,然后送给供应或技术人员,让其实验其品质,往往得出的结论竟是"不能使用"。老板不得不借此炒掉相关人员。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一路攀升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堵塞这种漏洞,就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堵死这种漏洞。
原材料的不稳定性,使陶瓷企业往往为了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而不愿意轻更换经销商,此外,还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越久,供应商给自己的优惠幅度越大。事实上,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原材料供应商的制造成本也在下降,以此缓解原料上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一些新的供应商很有可能提供更适合自己的、物美价廉的原材料。供应商的开发与管理应该是动态的,千万不要因为某一供应商有多年的合作关系而放弃对其它供应商的合作机会。此外,运态的供应渠道也会给原有的供应商以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价格让步,因此,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多开发供应商,在动态中寻找最低成本的原材料,将是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另一捷径。
陶瓷行业原料采购的另一个特点是铺货周期长,陶瓷企业往往以采购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要求供应商先铺货,后结款,短者几天,长者三个月,更有一些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占着自己需求量大、企业付款能力强、信誉好,对供应商提一些结款方面的无理要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巨大的供货风险,供应商往往对赊欠货款的企业采取高价、低质的策略。而一旦变成现金交易,供应商则会有更大的折扣给采购方。因此,陶瓷企业在采购方面的铺货方式,看似转嫁经营风险,占用了供应商的大量资金,但也让企业付出了高昂的采购成本。孰轻孰重,企业还是要仔细掂量。
成本管理就如同干毛巾拧水,只要愿拧,水总是会有的。因此,加强成本控制,推行精细化管理,使公司每一分钱的支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时了解和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花了多少钱、花在什么地方,是谁在花,取得了什么效益,将是公司降低采购成本的重中之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