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微经济时代陶瓷卫浴企业的增长

微经济时代陶瓷卫浴企业的增长

2011-11-19 来源:《陶城报》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196
0 230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在微博元年,有人提出了微博促销和粉丝经济论。我想这是电商营销方式的美丽开始,也说明微经济时代已悄然而至。那么什么是微经济?微经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建筑陶瓷产业如何在微经济时代把握良好的增长和收益?下文试分析之。

  微企业与微经济

  微企业也叫“草根经济体”,微企业是大企业的前身,尽管微企业可能没有厂房、没有管理体系和正式的员工,但是诚如微软、苹果和华为一样,今天的车库也许就是明天的世界工厂,所以不可忽视微企业的经济力量。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有两个特征:一是举足轻重,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微企业从数量上讲已经达到48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以上。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并且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也有60%以上是由中小微企业提供的。二是增长迅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来自中小微企业。1998年全国工业企业中,小微型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和工商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0.27%和11.64%,均高于大中型企业。2011年7月4日,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件《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也制定了十六个行业的中、小、微型企业标准。

  微经济不是微博经济,而是信息化时代和世界经济危机给予微企业的电商模式下的公平竞争机会,也就是说微企业开始和大企业一起组成了一个多元化经济格局共存的时代。而基于世界经济结构转型的微需求,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草根经济体”———微企业,微企业所形成的微经济力量已经越来越活跃和有动力。

  微利润与微增长

  在世界经济普遍无法自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显然也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下实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在“铁公基”和出口日渐趋微的情况下,微利润和微增长不可避免。建筑陶瓷及其配套产业80%属于中小微企业,其中80%受上下游企业的影响而早已步入微利润和微增长的双微收益时代。如何获得长足发展,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其一,销售模式的转变,信息化和物联网对企业销售模式的转变具有划时代意义。80后、90后开始热衷“网购”、“淘宝”,从电影时代到电视时代、从连续剧时代到互联网时代,触电、触网已是家常便饭,如果建筑陶瓷的销售仍热衷于集会促销、工程促销和电视促销,未免会步入萎靡不振状态。网络销售时代,微需求、微装修、微动态的暗流才是陶瓷企业销售的增长点,也是陶瓷企业利润的增长点。

  其二,盈利模式的转变,过去大家讲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是出口、铁公基和零售,建筑陶瓷也主要靠政府工程、房地产和出口促使增长强劲。但是如今由于国际经济萎靡、国内房地产降温,城市建设工程开始由大趋微。如何盈利,除了抓住热度未减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之外,还可以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和保障房建设工程。显然以上两点都不够,怎么做?我认为首先是从内部管理入手,从节能降耗口中夺利润,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稳步增长的知识产权利润。

 

  11月13日,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提出我们将“实现绿色增长和创新增长”、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增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司法保护力度,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胡锦涛还提出“我们应该深化全球供应链合作,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网络化建设,消除货物和服务流通障碍,降低流通时间和成本。我们应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鼓励、支持、引导,采取切实措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

  10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今后几个月要“完善财税政策,推进结构性减税,集中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紧迫问题”、“继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投资,防止重复建设和落后产能盲目扩张”、“积极支持企业特别是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狠抓节能减排不放松,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作为建筑陶瓷产业,以“微生态”为主线的增长极,需要有大的是非观,不要居于一隅,譬如建筑节能、城市微循环调节、家庭居室微循环调节和区域空气质量、水系质量以及其他产业和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譬如冶金废渣、有色金属尾矿、建筑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城市装修垃圾和城市污水淤泥处理等。也就是不仅要控制自己的原料、电油气能耗、排水排固、高温燃烧空气的脱硫、脱氟和脱氮氧化合物,还要积极消纳其他产业和城市的污染物。所以以“微生态”为主线的绿色增长极是建筑陶瓷产业结构转型的必走之路。

  “微创新”其实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创新,换句话说就是“以微博大”。不过建筑陶瓷企业的“微创新”真的很微妙,鹰牌副总裁陈贤伟在新浪博客感言,“近期尽管是加强了‘晶聚合’生产车间的安保管理,但还是挡不住剽窃者的入侵。叹无奈!林伟总裁说得好,剽窃者如果将心思和时间放在自主研发上,行业高速发展也就有望了”。谈起“剽窃”,笔者窃以为“陶瓷行业的‘剽’者其实是拿刀的企业,你开发成熟了,就像西瓜熟了一样,滚圆滚圆的,馋得直流口水,所以就耍横的拿刀将西瓜劈开了,几个企业一哄而上,蚕食一顿,瓜子和瓜皮随地一扔,煞风景也给自己跌倒留下了祸根,这叫‘损人不利己’。”尽管“窃”也是财,可是这财是刀尖上得来的,每个企业都笑里藏刀,说不清什么时候会给你背后一刀。想起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了,图穷匕见,这就是不注重创新的结果。

  企业和行业在最困难的时候,更需要转变增长理念,绿色增长和创新增长时代的到来,需要以人为本的知识创新体系。其实核心技术才是一个企业得以有效保护自己的根本方法,一个核心技术也需要左膀右臂,前呼后拥的专利群去为核心技术护航保驾。鹰牌的“晶聚合”太单薄了,难免成为下一个“洞石”,因为我知道,在我们窃喜以为狼还没来的时候,其实狼已经早来了。构建以人为本的建筑陶瓷的创新体系才能推动“微创新”和“微生态”双极增长局面。很多陶瓷企业做了大量为了授权而做的垃圾专利,因为这些垃圾,充斥了许多不实的、不全面的东西,根本保护不了自己,反而给“渔利者”以机会。陶瓷企业亟待改变不重视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被动局面,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也要改变瞧不起技术人员的态度,其实做技术和做人一样都需要听、说、读、写、做,闭门造车、自以为是的做才是真正误了陶瓷行业的卿卿性命。我希望建筑陶瓷企业老板和企业高层管理要首先建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否则企业突围是扯淡。最后引用林依轮先生的《锣鼓》里的歌词“一路歌来一路唱”“我们向前走,幸福的生活在前头”来描述建筑陶瓷的未来。未来不需悲观,通过经营模式、销售模式、盈利模式和增长模式的改变,未来的建筑陶瓷产业一定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陶瓷大国走向陶瓷强国”。(文/韩复兴

 (作者系佛山陶瓷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