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湖北瓷砖已建成75条生产线 规划内待建生产线117条

湖北瓷砖已建成75条生产线 规划内待建生产线117条

2011-08-07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罗丽明 阅读:4499
0 230

    湖北,东连安徽,北接河南,西靠重庆,紧邻江西、湖南两省,交通发达,辐射能力强。总人口5700多万(2010年),是长江中游一个重要的省份,也是一个陶瓷需求大省。近年来,随着当阳、宜都、蕲春、黄梅等地陶瓷产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被誉为“建陶航母”的广东新中源集团投资当阳,引起了聚集效应,随后四川、福建、山东等地的陶瓷企业陆续投资湖北,使得湖北陶瓷产业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

    ■重要信息

    湖北产区瓷砖(不含西瓦)日产量总计89.88万平方米。其中,亚光砖生产线1条,日产量1.8万平方米;抛光砖生产线18条,日产量21.98万平方米;瓷片生产线21条,日产量35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7条,日产量10.5万平方米;地脚线生产线2条,日产量3.3万平方米;地砖生产线6条,日产量6.2万平方米;外墙砖生产线8条,日产量11.1万平方米;西瓦生产线11条,日产量100万片。

    当阳市:陶界版图上一颗崛起的“新星”

    当阳市发展陶瓷产业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10月。原大地陶瓷股东胡光敏(现为湖北帝豪陶瓷董事长)与市政府签订协议,投资3.3亿元,拟建设7条中高档陶瓷生产线。同年11月,新中源集团决定在当阳市建设生产基地,组建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投资近10亿元,兴建12条中高档生产线。

    如今,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当阳市倾全市之力实现了现代化陶瓷工业从无到有、再到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的完美蜕变。据统计,目前当阳市建筑卫生陶瓷产业集群内企业(含在建)达42家,主要产品有抛光砖、仿古砖、釉面地板砖、内墙砖、外墙砖、高档花片砖、腰线砖等。采矿、陶瓷原料加工、陶瓷产品二次加工、机械模具、物流运输、印刷包装等配套企业达27家。2010年园区建筑陶瓷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为当阳市提供了近1.5亿元的税收,完成了23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陶瓷工业园率先摘得“省”字号招牌

    2007年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动工建设,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一期开发近4平方公里。2009年6月,省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湖北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近几年来,当阳市不断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构筑产业载体,提升产业集约化水平。截至目前,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及企业固定资产投入达50多亿元。园区内110千伏输变电站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年内开始建设220千伏变电站,园区道路、供水、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当阳建筑陶瓷产业集群连续三年被认定为“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此外,当阳市建筑陶瓷工业园坚持做大做优,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和中部广阔市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大型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打造“三峡瓷都”。目前园区企业拥有驰名商标8件,中国名牌9个,著名商标10件,省级品牌6个。

    “十二五”时期,当阳市将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扩大集群,并加强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研究与开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集群紧密度。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陶瓷生产线150条,年生产陶瓷6亿平方米以上,年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建筑陶瓷产业基地。

    交通四通八达 物流发展尴尬

    当阳市位于湖北省中部,处于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交通发达。主城区距三峡机场50公里,并于市郊建有军民两用机场;焦枝铁路、襄石复线穿境而过,设有目前湖北省县市级最大的火车站,每天过境列车达40余趟;汉宜、荆当、荷当、窑马公路、荆宜高速公路以及待建的沙宜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从当阳市区到地级市宜昌、荆门均不到一个小时车程。

    然而,当阳市物流运输业并不像与其一脉相承的交通那般的通畅、便利。作为伴随着近些年地域经济和工业产业化发展而新兴的产业。当阳市现代化物流业由于起步晚,受限并滞后于陶瓷产业发展,使其成了目前阻碍当阳建陶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目前当阳市物流运输业发展的不充分,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原因。一、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交通运输能力不能满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突出,仓储设施落后。二、技术装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管理分散,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加剧,加上市场发育滞后,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四、物流行业人才培训和物流信息工作亟待加强。物流人才和信息化是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条件。这方面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到位,主要是缺乏一个专门负责监管的职能部门。另外,第三产业领域改革和管理相对滞后,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商品放开后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物流企业普遍自身经济效益不佳。

    配套日趋完善 用工荒渐显

    沿着当阳市长坂路往宜昌方向一路南下,从宜安居建材市场经大地陶瓷到玉阳办事处穿心村再到建筑陶瓷产业园,在沿途几公里的马路旁,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前都挂出了和陶瓷行业相关的招牌,而每一个招牌下面就代表着一家陶瓷上游企业驻当阳办事处。从窑炉、机械到原料、皮带,再从山东、河南到福建、广东这些配套企业应有尽有。然而,“这些在两年前根本就是想都不敢想的”湖北凯旋陶瓷生产总经理陈晋生回忆起了2009年初从福建来到当阳时的辛酸,“那个时候,在当阳地区和生产相关的上游配套企业几乎一片空白,机械出了故障或需要更新一些零部件还要大老远的跑到福建或者广东;而现在,这些仅在当阳就能够全部解决。”与此同时,除纷纷进驻的外地陶瓷上游企业之外,当阳德盛陶瓷原料、宜昌陶都工贸等一批当阳市本土上游企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并已颇具规模。

    在一片大好的发展形势之下,生产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当阳陶瓷发展亦难逃用工荒的制约。此前有当阳陶企负责人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当阳市陶瓷生产普工总缺口达5000人之巨,同时亦有陶企甚至在当阳市内因难寻搬运工而不惜投重金从山东引进。

    此外,某当阳陶企负责人分析认为,当阳现用工荒主要原因是由于:当阳市地广人稀,国土面积2000多 平方公里,人口仅为48万人,本地劳动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陶瓷生产需要;而作为县市级城市,经济发展又不及地市级城市发达繁荣,对外地人口来当阳就业的吸引力不大。

    资源储备丰富 能源供应充足

    今年5月份,全国大部分陶瓷产区因缺水、限电而被迫停线、停产的之时,当阳市陶瓷生产并未出现任何生产异常,经受住了最严格的风险考验。事实证明,当阳市工业生产拥有充足的水源供应与电力支持。

    据了解,当阳市现有水库126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6座,小型水库119座,堰塘23539口,蓄水能力达3.85亿立方米。

    此外,据探明,当阳高岭土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储量3500万吨,其中高品位陶瓷土储量500万吨。按一条生产线年产量250万平方米陶瓷计算,资源储量至少能满足100条生产线生产七八十年。

    宜都市:湖北卫浴之都,领跑县域经济

    宜都市是全国第四大卫生洁具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并拥有多年的卫生洁具生产经验。截止目前,宜都市共有惠宜、长江、鑫圣、欧亚、首佳等数家卫生陶瓷企业与一家建筑陶瓷企业,年产卫生洁具超过500万件,占湖北省卫生洁具总产量7成以上,产品畅销江苏、江西、浙江、上海、广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湖南、山东、四川、内蒙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并出口到法国、意大利、美国、南非、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首佳是目前宜都市唯一的一家建陶企业,位于该市的杨守敬大道,现共有两条陶瓷生产线,可日产地砖30000m2。

    宜都市国土总面积为1357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很难想象这个毗邻湘西,无论在人口总量还是在国土面积上都处于湖北省末位的西部小县级市能够在2006、2007年连续两年蝉联湖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首强,2008、2009、2010又连续三年位居湖北省县域经济第二名。

    远安县:依托当阳,振兴陶业

    远安县现代化建筑陶瓷产业的真正发展要始于2010年。 从交通地理位置而言,远安县北距当阳市30公里,在湖北省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单位中,远安与当阳的之间的联系无疑是最为紧密的,每天从当阳发到远安的县级班车密度就达到了20分钟/每趟。近些年来,由于当阳陶瓷产业风生水起,陶瓷配套逐步成熟。远安立足本县丰厚的陶瓷原料资源并依托当阳市完善的陶瓷配套服务;日用、建筑陶瓷产业得以大兴。

    据了解,远安县大力发展陶瓷产业拥有众多优势;一是矿产资源优势,远安县目前已勘测到的矿产达5亿吨,储量大、品质高,适合做中档陶瓷砖;二是土地优势,远安县过去是军事企业基地,2000年企业外迁后留下了1500亩土地;三是能源优势,远安县是三峡工程所在地,水电设备完善,水电价格低,而且工业用水用电量不受限制;四是劳动力成本优势,远安县有富余劳动力6万人左右,民风朴实。

    南漳县:2009年正式拉开建陶产业发展序幕

    2009年11月,总投资4亿元的襄阳市陶盛陶瓷有限公司,在南漳县涌泉工业园正式动工建设,拉开了南漳县发展现代化陶瓷产业的序幕。据了解,襄阳市陶盛陶瓷有限公司是由广东省佛山市唐颂陶瓷有限公司在南漳注册成立的大型现代化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占地300亩,兴建4条建筑陶瓷生产线,年产地板砖2000万平方米,可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创利税5000万元,安排1500多人就业。

    据南漳县招商局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襄阳市拥有优质的瓷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及合理的产业配套。南漳瓷土主要属于硬质原生高岭土类原料,矿体浅藏或裸露于地表,储量非常大,质量品位较好,纯度高,容易风化、破碎,全县远景储量非常可观。从原料的加工、成型、烧成等过程的工艺性能和所生产的产品性能方面评价,完全符合生产釉面砖、仿古砖、釉饰瓷质砖、耐磨玻化砖的要求。

    通城县:拟打造华中“小瓷都”

    通城县居湖北省最南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东南与江西修水交界,南部和西部与湖南平江、岳阳、临湘接壤,北部与湖北崇阳县毗邻。地处武汉8+1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交通中心点,是湖北省扩权县、工业先进县、老陶瓷工业基地,有省会城市三个、县级城市21个,在200公里的半径以内人口约7500万人,商品消费市场广阔。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通城陶瓷业发展迅速,仅国有瓷厂就有8家之多,大小陶瓷厂近百家,生活、建筑、工艺用瓷等声名远播。一时间,“通城造”陶瓷产品在市场上热销。由于一哄而起,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人才缺乏,陶瓷业好景不长,逐渐衰落,最终全部关门大吉。近年来,随着通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陶瓷业的复兴又被作为振兴通城经济的主导产业提上议程。

    通城县陶瓷产业园位于离县城西部8公里的大坪乡沙口村,总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第一期规划面积为5000亩,设计为40条生产线。目前已完成了园区项目规划,论证,土地征用,申报,附着物补偿,已启动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设施日趋完善,陶瓷工业二次利用配套产业已初具规模,废水处理设施正在建设之中,环境承受能力可容纳100条生产线的正常生产需要。

    该县规划,到2015年,把陶瓷业建设成为全县又一支柱产业和工业系统的主导产业,将通城打造成华中地区集陶瓷原料加工基地、陶瓷产品生产及出口基地于一体的“小瓷都”。

    黄冈市:陶瓷产业蓬勃发展

    湖北省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黄冈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与鄂赣皖豫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1+8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黄冈市的辖区县(市)境内蕴藏着丰富的陶瓷资源,蕲春县的石英砂、浠水县的钾钠长石、罗田的瓷土以及长石、英山县的高岭土等资源在陶瓷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黄冈市的陶瓷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产品结构不断丰富,陶瓷产品质量不断得到市场认可,企业的效益连年上台阶,整个陶瓷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黄冈市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蕲春县、黄梅县和浠水县。

    蕲春县:陶瓷产业稳步发展

    蕲春县的陶瓷企业全部集中在该县赤东镇陶瓷工业园内。目前,赤东陶瓷工业园已引进中瓷万达、新万兴、中陶、恒新、新天地、奥龙、华顺等7家陶瓷企业和相关的配套企业。近年来,地处蕲春城郊的赤东镇以乡镇工业集中区发展为支撑,集中资金、集中项目兴建赤东陶瓷工业园,大力发展工业经济。通过几年的发展,该镇已具备较好的经济基础,龙头企业日益壮大,中小企业日渐增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全镇有年销售上亿元企业3家,其中,湖北中瓷万达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销售收入就达2亿元。

    黄梅县:利用资源优势做大西瓦市场

    黄梅县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该县杉木乡工业园内,陶土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县提出“县情资源化、资源项目化、项目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战略,依托当地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推进陶瓷工业园区建设,园区规划面积2600亩,重点发展陶瓷产业及其附属产业。同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园区水、电、路、网、土地平整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接通了通往园区的自来水主干道、11万伏高压线和电话线、网线,并平整硬化了通往园区的主干道,实现了园区“五通一平”。

    黄梅的陶瓷企业生产的产品90%是西瓦产品,这和当地蕴藏的陶瓷资源有着很大的关系。黄梅虽然制造陶瓷名声在外,但是本地的陶瓷资源却比较匮乏,尤其是一些高品位的原料更是少有。于是,很多企业只能是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的原材料生产对坯体要求并不高的西瓦产品。近年来,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对西瓦产品的需求在不断扩大,所以目前这些西瓦生产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业绩。

    截至今年7月底,黄梅陶瓷工业园已有兴荣陶瓷、朋磊陶瓷、天成陶瓷等3家企业入园落户,总投资达到5亿元。其中建成投产企业3家,日产陶瓷瓦40万片,安排就业500余人。

    浠水县:打造高品质陶瓷产业园区

    2010年7月28日,湖北省浠水县在佛山召开了规模盛大的陶瓷产业园推介会,随着佛山新中陶等一批企业签约投资意向合作,正式拉开了浠水陶瓷产业发展的序幕。

    浠水县陶瓷产业园分为散花陶瓷产业示范园和丁司当陶瓷产业园,近期规划为6000亩,远期规划1万亩以上。陶瓷产业园着眼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将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以中档建筑陶瓷为主,以高低端建筑陶瓷为辅,注重建筑材料及建筑陶瓷产业链的综合发展,充分利用浠水窑炉业的优势,形成建筑陶瓷、窑炉、制釉、色料、添加剂、包装等系列陶瓷产业群。其中,丁司当镇陶瓷工业园滨临长江黄金水道,紧依黄黄高速和大广高速形成便捷的物流运输网络格局。

    2010年8月30日,总投资60亿元的浠水陶瓷产业园在该县兰溪工业集中区奠基。该项目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亩、拥有60条现代化生产线的中部地区最大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内首家花园式陶瓷产业园。(记者/操儒冰 商超兵)

    ■记者观察

    湖北陶瓷产业:智力与借力成关键

    2011年,尽管面临着整个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但湖北的陶瓷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与建设方面仍然是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目前,湖北的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当阳、宜都、襄樊、黄梅、蕲春等地。产品涵盖了建筑卫生陶瓷,各类生产线将近百条。由于地域和企业产品的细分化问题,2011年,整个湖北的陶瓷企业都活得比较“滋润”。

    首先是各个地方的陶瓷企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聚集,产品的种类和档次也是合理搭配的。在当阳,大地陶瓷的釉面砖、帝豪陶瓷的抛光砖、凯旋陶瓷的外墙砖以及鑫来利陶瓷的仿古砖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各个企业的产品定位明确,重复性建设较少,形成了完善的产品市场化配套,有利于整个陶瓷产区的崛起与提升。在宜都,分布着7家卫生洁具企业,他们产品种类各不相同,互相配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卫生洁具产业链。在黄梅,由于地域原材料的因素,形成了琉璃瓦生产的聚集地。目前,有5家琉璃瓦企业扎根在此,日产各类琉璃瓦制品超过百万片。由于企业聚集,导致当地琉璃瓦产业配套日趋完善,逐步形成一个琉璃瓦产业基地。

    其次,企业的市场观念改变较大。湖北作为一个陶瓷产业薄弱的省份,从2007年承接珠三角等地的陶瓷产业转移后,其规模才得以快速的提升。但是企业的市场观念一直未突破瓶颈。自从来自广东、山东、福建、四川等省市的优秀陶瓷企业进驻后,通过市场的短兵相接以及日常耳濡目染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土企业的思维习惯和行动力,经过近2年的学习与提升,本土企业开始崛起与壮大。

    当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目前,湖北的陶瓷企业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企业比较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陶瓷企业的区域品牌还未建立起来。由于湖北地缘辽阔,陶瓷市场消费大,目前的企业产品销售半径都是围绕着本省的市场在做文章。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将面临着市场的扩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在这当中人才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当企业没有吸纳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其品牌建设,尤其是区域品牌的建设就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湖北陶瓷企业的未来发展将要围绕智力(如何进行区域品牌建设)和借力(如何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来做深文章。 (记者/商超兵)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