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最近遇到银行的朋友,由原来的分行行长调任总行,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借此机会,还把他的两个得力干将一起带在身边。按照他们的存贷款比率,以前是只要往外贷就可以了。批钱批的比较爽。现在银根紧缩了。银行呢,也还是要继续增加自身的存款,也就是资金。再加上现在民间的资本市场的力量和各类的金融创新的形式越来越多,高净值的有钱人也已经不再把私人银行的那点利息收益放在眼里。越来越多的通过各类股权投资等新的投资方式进入实体。所以他们的吸收存款的任务和放贷的任务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为此,原来收入很好的部门同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原来月收入有两三万的不知不觉降到了四五千。
说到上述这些,似乎和本文的标题没有太大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正是由于前年的那一轮巨大的投资拉动和由此刺激的大量货币宽松政策下各类资金资本带来了后来的局面。以及与现状形成基本明确的因果关系。
当然当年的四万亿,能够拿到的也基本上都是属于官方背景或者体制内的企业或者项目。但是此轮释放的巨量货币仍然带动了整体放贷的宽松。有宽松就必然有紧缩。
有消息称中国政府目前正在考虑为人民币2万亿至3万亿元左右的不良贷款进行资产的重组或者剥离,这些贷款发放给了地方政府借贷机构。当时这样一个救助计划的规模庞大,约占中国GDP的7%。那次救助计划的规模几乎相当于本世纪初中国重组四大国有银行时剥离的坏账总额。这项救助建议还大体相当于中国2008年人民币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的规模。我们从某种意义上逃过了那次金融危机劫难,但是任何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回过头来看,当时采取的对策却加剧了国内金融的“病情”。2008年,当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出口业时,中国政府责令中资银行为大规模信贷扩张提供支持,以创造就业,刺激经济增长。中资银行积极展开行动,2009年和2010年新增贷款总计人民币20万亿元(合3.1万亿美元)。银行贷款中的很大一部分发放给了地方政府借贷者。估计这些贷款的坏账率为25%~30%,即人民币8至9万亿元。中国早已建立了将坏账从银行系统中删除的机制。早在1999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四个收购不良贷款的资产管理公司。当时认为这些“坏账银行”仅需存在10年就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政府希望它们在这段时间内完成其资产组合的出售或清理。但最终结果未能与计划一致。10年之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所有资产只实现了大约20%的回收率,其资产组合几乎全是发放给国有企业的贷款。因为超过三分之一的不良贷款是以面值收购的,资产管理公司从一开始就处于破产状态;其回收率实在太低,远不够偿还中国央行和商业银行提供的资金。若要冲销这些一文不值的“资产”,财政部就不得不承担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务,或由持有资产管理公司债券的银行来承担足以重创银行自有资本的重大损失。因此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相关方面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2009年,为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的银行融资展期10年,资产管理公司因此也得以继续存在,继续消化它的“历史使命”。如果资产管理公司被用来购买这些地方政府债务,那么所需新资金的规模就会让这个局面变得更加不确定。要是不让银行承担贷款损失,在不良贷款达2万亿到3万亿元的情况下,就需要有等量的融资来源,让这个游戏可以继续下去。但几大“商业”银行没有多余的资本,它们刚刚才完成新一轮融资,用以缓解贷款狂潮给其资产负债表带来的压力。同样向地方大举贷款的国家开发银行,为了让自己成功上市,目前正在重组资产。但还有另外一种手段。它可以不使用这些资产管理公司,而是像在重组中国农业银行的过程中一样,让财政部建立专门的“共管账户”。这些账户按照面值收购不良贷款,只付以财政部开具的借据。这些借据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体现为“重组应收款”。从财政部的角度来看,这些借据只是或有负债,所以不算入中国的国家预算;还债款项来自于银行分红而不是税收收入。可以想见,要是将这些安排摆在全国人大全体会议面前,代表们会围绕国家债务问出什么样的尴尬问题。中国的狭义国家债务占GDP的20%,但如果将其所有主权负债加进去,那就更接近于80%。这还没有算进这次收购的地方政府债务,也没有考虑到经济刺激贷款中提供给国有企业的其余70%。国有企业的不良信用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了。在没有几个人能够对其行动提出质疑的情况下,似乎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
当年的四万亿豪迈的投出去,今天的四万亿又以某种形式出现了回归。只是有些人在场内可以开心的玩,大胆的玩,反正玩完了有自己人兜底。而有些人永远只有远远站在远处看的份。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