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最近,有关“北京市下半年将放松房地产调控”的小道消息甚嚣尘上。一些有刚性需求的购房观望者又开始焦虑。因为根据以往数次调控的经验,一旦调控松绑,房价势必反弹。是不是该赶在“松绑令”坐实之前“限时抢购”?楼市调控预期渐渐切换。
有消息灵通人士援引相关政府部门官员的“席间谈话”称,北京目前正在研究的“策略”是:放开高端楼盘的入市闸门和限购条件,因为其“与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无关”。
截止目前,还没有官方出面对调控松绑一说正式“辟谣”。但在调控落实层面,诸多迹象却在不断强化“松绑”预期。
此前,北京曾一度对单价在3.5万元以上的高端楼盘暂缓发放预售许可证。但是最近,众多单价6万~8万元/平方米的“豪宅”相继入市。其中,位于钓鱼台旁边的“中国最贵楼盘”极具感官杀伤力——单价30万元/平方米。
实际上,不只是北京,当此楼市调控棋至中盘之时,已有诸多城市按捺不住“松绑”的冲动。
4月20日,海口市市长在公开场合表示,海口或考虑“限价不限购”,放开产权式酒店等旅游类地产。此语随即被媒体解读为“海口拟率先叫停限购令”,遭到炮轰。
最近又有报道称,“大连或成为全国首个限购松绑城市”,因为当地政府目前已放开了部分城区的购房限制条件,本市居民“一家三口可购6套房”。
通常情况下,“担忧地方经济发展”大都会成为调控松绑城市的借口。理由看似正当,实则掩饰的是地方本位主义,和对房地产调控全局意识的淡漠。
长期以来,在对待房地产调控的问题上,一直存在正反两种争论:正方认为,房地产问题是中国的“定时炸弹”,必须及时拆除,否则将连累大局;反方则危言调控,称一旦动了中国经济的这个“火车头”,将导致经济整体下滑,失业率大幅增加。
问题的关键在于,持有上述两种不同意见的人同时主导着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命运及走向。这就使调控时常面临“左右为难”的处境。如果说,房地产调控不断深化、持续给力,则证明正方观点在居中主导;如果说,调控落实效果欠佳、陷入迟钝犹疑,则通常要检讨是不是反方盖过了正方。
谁都知道的秘密是,房地产调控直接触动的是地方财力,是与房地产税收、土地出让、土地抵押融资捆绑在一起的土地财政。这里边虽然包含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正义成分,但同时也不排除个别官员的政绩和灰色收益等私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地方官员总是习惯把屁股坐在“惧怕调控”的一端。
然而,需要商榷的是,若想为房地产调控松绑,能不能先和苦盼住房民生工程的百姓谈谈条件:之前的调控措施落实得怎么样?收效几何?承诺给公众的保障房开工计划,实际竣工了多少?即便是要放开“与基本住房需求无关”的高端、豪宅市场,是否也应交代一下政府防范房价再度反弹的应急预案?因为过去太多的实例证明,恰是那些率先放出笼子的“与基本住房需求无关”的豪宅,最终充当了房价新一轮窜涨的“带头大哥”。
当前,房地产调控已超出产业经济一隅,成为事关政治、经济全局的“国策”。有识之士甚至认为,中国“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一役,既是完成房地产业的软着陆,首先是住房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其次是摆脱各项经济领域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而要完成这一“转型中的转型”,当首先从转变地方官员的执政理念开始,促其抛开过去的狭隘和短视,从全局出发,谋长远安定,践行真正的科学发展观。
正所谓“经济活动的一半是心理”,中央自去年以来也反复强调,当前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预期管理”。先稳预期,再调结构,已成为此轮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基本政治路线。如果预期尚且不稳、结构仍有偏斜,那么放松调控的后果恐怕只有一种,就是继续回到“调控——空调”的历史怪圈。
建议那些正在筹谋“松绑”的地方政府再谨慎思量一下:当前房地产调控的阶段性任务是否已经完成?政策退出后,前期调控效果如何保全?下一步房价再反弹了该怎么办?如果这些问题还未想清楚,最好还是慎谈调控松绑的好。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