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范剑平:十二五期间资源密集型产业或会反征出口碳关税

范剑平:十二五期间资源密集型产业或会反征出口碳关税

2010-12-05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梁淼 阅读:2243
0 250

     十二五在我们国家应该说是一个新起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年年底中国有两件大事要发生,第一是中国年度GDP总量将超过日本,中国第一次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个就是中国的人均GDP如果按2000年的方法计算,我们将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

    这样一来我们还要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过去那种低劳动成本等比较优势再也不复存在了,劳动成本已经开始上升,环境资源已经越来越紧缺,我们新的优势在那儿?这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在以后的实践里面去深化探索。

    只有创新才能占据主动权 

    未来五年,新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是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会更趋复杂。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一场大的危机必然会引起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现在新的科技革命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已经是成为国家站在战略至高点的突破口。虽然未来5年会在环境、资源等等问题上展开,但是真正决定各国在国际上未来国际地位的第一战场、核心战场还是科技、创新,我们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也是如此,在未来五年,我们要与国外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展开竞争,我们的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到科技创新方面来。

    如果说,在过去不敢想象,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国家确实在科技方面应该是存在着很多弯道超车的有利条件,包括今天做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新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能够把低碳化、绿色发展的理念吸引到生产过程中间里,吸引到最终产品中间去,并且能够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纳入中国文化的要素,有可能我们能够在世界产业链中间开始从低端向高端逐步地推进。

    成为新兴消费大国引领全球市场

    那么未来得重新定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能够只当生产大国、制造大国,同时还应该成为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因为一个国家的新定位,并不是由你自己一个国家来决定的,既要符合国际需要,也要符合国内需要。从国际上来讲,金融危机以后,要想真正走出危机,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从供给的角度,需要新兴战略产业的引领,从需求上面来讲,需要一个新兴市场的引领,而全世界都认为,新兴市场最大的希望在中国,马上就可能出现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群体。中国的城市化现在到了最高潮的阶段,中国的工业化也到了最高潮的阶段。

    目前世界的GDP总量是60万亿美元,中国去年占了全球的8.5%,但只是生产,中国的消费却只占全球的5.4%,两者之间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说,相差了3.1个百分点。我们如果把这些差距能够补上,中国在十二五中,我们的生产占GDP的比重将会从现在的8.5提升到9.5,而我们的消费可能就不止提升一个百分点,或者到2个百分点,会占到全球增量的1/3或者1/4左右,甚至在个别市场上,中国一个国家的增量就占到全球增量的50%以上,中国国内市场到十二五中央的目标是要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生产GDP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老二,但是我们的消费现在按去年年底,是全球的第五名,我们经过努力,到十二五末,消费到第三名甚至到第二名完全是有可能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过去的那种千方百计扩大生产、扩大出口,在保持过去制造业大国的优势和进口优势的同时,我们要逐步发挥中国市场规模优势,来做大我们的消费。同时,推进更符合我们国情的进口战略,使我国能够走在世界前列。

    当然,中国不会仅仅满足于只是当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出口大国、进口大国,现在虽然在十二五时期,我们还不可能完成,但是要在十二五时期要为成为另外三个大国而努力,要成为科技创新大国、文化创意大国、金融交易大国。

    这对于我们国家未来新定位,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经济增长还将加速  市场潜力进一步发挥

    我们过去五年平均增长11%,未来5年中国经济仍然有希望年均增长9-10%之间,虽然说规划目标是7%、7.5%或者8%这样的水平,但是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应该说大多数认为平均在9-10%这样的水平。如果能达到这个水平,到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超过6600美元,如果再超过5年8%经济增长,我国到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一万美元,中国可以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跨越中等收入国家,而进入中等发展国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今年,我们在世界经济开始出现分化,各国经济周期出现严重不同的情况下,中国一马当先,已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在政府政策初步退出的情况下,经济经受住了考验,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例如6-10月份,这5个月,我国工业分别增加13.7%、13.4%、13.9%、13.3%和13.1%。,但去年6月份10.7%、10月份16.1%,基数相差5.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仍然保持平稳。说明稳定增长的态势已经形成。制造业采购经营指数,我们在第四个月在继续回升,表明中国经济回升势头,进入新周期以后,经济增长的势头超过了人们的预计。

    今年和明年,根据我们的测算,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都可以达到10%左右,对于中国经济来讲,可能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并不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第三个大的优势就是同过去的五年规划相比,我们这次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更加务实。

    再过20年 中国人口红利将迅速退潮

    党中央把结构调整和富民惠民作为核心目标,生产方面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大踏步地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和培育我们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在消费方面,我们要富民、惠民,通过直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也通过加大政府社保等的转移支付,通过这两方面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十二五发展的实惠。在富民的基础上强国,这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除了看到未来的新优势,这儿还必须强调,我们未来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第一个大的挑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因为在世界上有这么一个现象,能够成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应该说这样的国家很多,但是能够从中等收入国家最终长跑达到高收入国家阶段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都在中途掉进了“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收入陷阱”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不管掉下去的国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有的国家是因为腐败,有的国家是因为什么,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简单复制了过去从低收入阶段到中等收入阶段的发展路径,这是他们陷入中等收陷阱的最大原因。 

    对于这个道路,党中央指出,唯一的道路就是在中等收入陷阱上加一个跳板,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大家不能用全新的理念看到环境、定位、优势、任务,如果说还想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拖延,老觉得挣钱,干嘛要去改,那么你就丧失了很好的时机。给中国发展的时机也不多了,今天当我们享受人口红利的好处,来势如此汹涌,但是不要忘了,再20、3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高潮到来时,中国人口红利的退潮也将是世界说最快的,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14.7亿人口的大国变成全是老头老太太的大国,这种现象是没有见过的,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怎么样才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怎么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等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十二五期间要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从十二五规划来讲,就是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五年规划的主线,好多人都在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从国家层面上来讲,关键是转三个结构:

     一个是需求结构,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最后成为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这是第一个转变需求结构。

    第二个就是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转向靠科技进步,靠管理水平的提高,靠文化创意等等,来推动我国GDP增长的新模式,这就是我们讲的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新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第二条就是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最重要的支撑。过去有两种投资,一种是固定投资,一种是研发投资。固定投资大大超过了规划,但是研发投资却没有完成任务,原来目标是到研发投资到2010年达到2%,但是去年年底,我们仅仅从2010年的1.6%提高到1.7%,离2%的目标还很远。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特别是七大新兴战略产业的投入,使得我国研发投资增长速度将会大大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我国投向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资金和投向科技研发的资金比例将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企业来讲,同样如此,就是过去大家有钱了更多的是扩张,建生产线,今后我们有钱了,可能会更多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对销售渠道、营销渠道的控制这方面 需要投入更大资金。 

     第三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四点就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类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第五个就是要将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誓方式的强大动力。改革本身要改革,就是中央这一次提出了改革的新路径,更加重视改变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任务。
 这五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点。
 碳关税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开
 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说节能减排成为其中一个最令大家关注的,可以说是一个窗口,也可以说是一个抓手,虽然减排已经提前完成任务,但是节能今年却遇到了考验。十一五规划,我们搞了一个规划指标创新,就把指标分成一类叫预期性指标,一类叫约束性指标。有一个是能耗下降的目标,前四年,我们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5.69,本来说今年完全4.4%,但是我们非常不幸,一季度反弹了3.2%,一直到5月份,仍旧是能源消耗增长快于GDP增长。说明节能减排并没有构成经济上的保证,也没有很好的技术基础。
 碰到这样一个特殊难题,我们总不能听之任之,最后完不成任务,明年温家宝通过两会上做检讨。所以还是在最后几个月中间努力完成,不到最后不松手,于是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各方面的力度有些地方就有点行政手段,短期性、临时性的手段开始上了,非常粗鲁的拉闸限电,结果搞的鸡飞狗跳,很多地方,有几个发电厂不让发电,企业被迫买小的发电机发电,结果污染更严重。明年开两会时表面上会宣布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这个任务应该说从体制的角度来讲,并没有真正完成。
 实际上,高碳项目不仅国内不答应,国际上,金融危机以后,也在对这种高碳项目应该说给予各种限制。其中最著名的措施就是碳关税,欧盟将从明年1月1号开始,正式推行出口碳关税。在生产这个产品过程当中,需要排放多少二氧化碳,欧盟把这个表公布了,所以包括我们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也是个高碳排放产业,除了交正常的关税以外,还要另外交一碳关税,你的产品还会有价格竞争优势吗?美国、日本还没有正式推出,因为本国经济还没有恢复。碳关税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推开,到那个时候,我们现在规划中的投资项目,一旦真的生米煮成熟饭,出口又出不去,国内产能过剩,最终结果是自相残杀,在国内打内战。当然会有一批企业死掉,也未必是新建的企业死掉,不管是谁,最后倒霉的是银行。
 未来五年物价与成本齐涨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是风险和挑战是通货膨胀,可以肯定讲,未来得5年,从全世界来讲,经济增长水平将会地域过去10年平均水平, 而物价水平会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后遗症会推高全球物价水平。
 二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资源、能源价格也在提高,各种环境约束、环境成本也在提高,但无法做到简单的转移出去,就是因为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不仅仅在于劳动力便宜,而是中国具有产业本身巨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我们纺织、陶瓷都有自己的产业集群。整个全产业链的投资是别的国家难以实现。更重要的中国不仅有自己产业自身的产业集群配套能力,还有能源、交通等各方面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我可以很自豪地讲,中国作为全球产业供应链上最重要的一环,在未来5年是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替代的。
 第三个是资源丰富,国家财政状况良好,不急于多卖资源,并且廉价卖资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四个就是自然资源产品价格越来越具有金融属性。炒作是大幅度波动是常态。
扩大内需或是十二五核心战略
 对于我国来讲,未来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如何制定新的新战略,我们谈几个要点。
 第一,从产业角度来看,我们扩大内需是这一次十二五规划最大的第一战略,所以未来高度重视国内消费市场的成长和品质的提升,将是我们未来投资中间第一个需要大家值得注意的。国内消费大市场形成,很多市场成为世界第一,这只是数量上的,对中国来讲,人口是世界第一,所以中国有很多产品,从数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很容易做到。但是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消费都是分层次的,将来在国内消费市场整体增长的同时,里面有增长快和增长慢的,中国未来对于扩大内需来讲,不仅要使国内总体规模位于世界前列,数量上的扩张,更高的要求是企业通过创新,使中国的消费市场能够慢慢成为引导世界消费潮流的市场,才是扩大消费市场的真正的价值所在。
 十二五时期,无可奈何,从产业的角度来讲,必须开始中国新一轮转变。这个转变就是要把消费品市场分成三类,一类生活必需品,一类叫生存型,一类叫发展型的消费品,还有一类是享受型的消费品。
 我们说在十二五时期最有爆发力应该是发展型,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力,消费分层非常多的发展型消费品市场将是最有爆发力的,而最有大众的生存型消费品市场,中国很多就是世界第一了,下一步生活必需品会逐步分化。中国有很多的品牌慢慢地已经开始具备,从原来的生活必需品市场中间开始分流出来,也可能重新做一个高端品牌。
 资源密集型产业将被采取严格出口限制
 未来中国对产品出口应该说,会有三个层次的划分。对三个层次我们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出口战略。
 第一个大力支持的叫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包括汽车、船舶、飞机制造、装备制造业等精密仪器、精细化工等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将是我国大力扶持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而且要使它努力成为我们出口新优势的产业。今后我们的出口主要政策扶持就是放在这一块。
 另一块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未来国家对这个产业可能会采取既不大力支持,也不打压的中性出口政策。
 最后是资源密集型产业,我国将采取严格的出口限制,且被定为内需型产业,更多为内需服务,同时逐步取消出口退税,不排除会反征出口碳关税。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