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瓷质时代的小心翼翼
我们生活的场域,陶瓷无处不在。而我们的生活,在外表看来,也宛如陶瓷一般,充满了瓷质的美感,细润、光洁。然而它也是易碎的,布满了碎裂的危险性。
没有谁不热爱仅有一生的生活,再悲观的人,也会努力往生活的峰顶攀援。只是我们往往是在表演西西弗斯神话,攀援到一定高度,又跌下来,如此往复。攀援也是易碎的。乐观的人们,视其为常态,以一种天生的自慰精神,无所谓地度过自己的人生。而乐观者并不多见,生活中的你我,多为衣食住行的操劳者,紧张、惶恐、忧虑,把人生捏在手心,像拿着一件瓷器,唯恐一不小心,便会要了自己的小命。
“小心翼翼”成为奔波的人们心中的座右铭。瓷质时代,唯有小心翼翼,才能缓解小人物的恐惧心理。与人说话留三分,与人相爱不全心,与人微笑有掩饰,与人喝酒不诳语。倘若偶有一次,忽然突破了小心翼翼的路障,你我或会暗暗鞭挞自己。所谓自省,或许就是经常性地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有做到小心翼翼。
因为生命在今时今日,也仿佛是瓷质的。由此看来,谨慎之人也自有谨慎之理。
如此时代风景下,非但自己打不开别人的心门,也无法打开自己的心门。我们往城市的人海中走去,仿佛每个人都在外面,其实每个人的心都关在自己的小窝里。但是,谁有办法改变现状呢?也许只有留待命运之神的安排。
●阿斐
产品标签
佛山的陶瓷源于石湾镇。石湾陶瓷艺术则兴于唐宋,盛于明清,500年燃烧不息的南风古灶窑火正是石湾陶瓷艺术长盛不衰的象征。就陶瓷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制作工艺水平而言,在中国,似乎只有石湾可以与景德镇媲美。景德镇陶瓷制作水平集中体现在工艺陶瓷上,而石湾陶瓷传统上就是工艺陶瓷与建筑陶瓷并举,所谓“石湾瓦,甲天下”。今天,佛山同样有这么一家陶瓷企业,它的规模不是最大,却拥有全球最大的建陶研发中心,此外,这家企业还是“陶瓷时装化”的首创者和实践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下无砖”的经营理念,它就是今天的主角——— 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
原景重现
视线回到1998年,当时已颇具规模的佛山建筑陶瓷业迎来第二个高潮,随后的两年,投入的陶瓷生产线达到180多条。当时有人认为这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过现在再来审视这股投资风潮,当时增加的生产线比原有生产线先进很多,以生产中高档产品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市场需求增大带来的供需矛盾,也淘汰了落后的产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当时的所谓“白色恐怖”,实际上是一轮无序、自发的产业升级。而就在这轮产业升级中,佛山欧神诺陶瓷应运而生。
“雨花石”树立欧神诺高档形象
1998年那轮产业升级,一大鲜明的特点便是投资的主体由之前的国企、集体企业换成了民营企业。之前与人合作创办中国陶瓷装备界第一家上市企业,并独立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磨边机、第一台抛光机和第一台大吨位压机的鲍杰军也在这一年涉足建陶制造业,创办了欧神诺。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内房地产业的加速发展,建筑陶瓷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当时佛山的陶瓷厂门口总能看见等候出货的汽车排队,毛利率最高时达到80%,一元钱成本的瓷砖可卖到四五元钱。即便到了后来供求基本平衡,单建筑陶瓷的利润率仍有30%的毛利率,一平方米抛光砖的利润比一台电视机都要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陶瓷厂没有太多的营销意识。不过随着1998年那股投产热潮的到来,市场很快出现了改变。佛山欧神诺陶瓷董事长鲍杰军表示,当时不少陶瓷企业出现了库存积压严重的局面,低端产品滞销十分严重。他表示,1998年,南海一块500M M的瓷质印花砖价格为2.4元,而在1999年跌为1.45元却依然滞销。所以其在建立欧神诺时,便将产品的定位瞄准高档产品。并很快就首创多层干法造粒工艺,推出大颗粒玻化砖的巅峰之作“雨花石”,一度成为行业主流产品类别之一,树立欧神诺品牌在业界的高档形象。
有了好的产品还需要有效的渠道,据鲍杰军介绍,在1998年时,当时瓷砖销售还依靠批发商将产品分销到各家装修材料市场中的零售商手中销售,当时零售商卖瓷砖大多采取夫妻店的形式,将瓷砖放在A字架上作为展示即可销售,这种销售的形式显然是难以支持定位高端的产品销售的。因此,在还没有正式推出产品的时候,欧神诺便开始创新建立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要求经销商建立品牌专卖店,并进行统一的装修,当时600元/平方米的装修标准比不少住房还好,另外,还率先在建筑陶瓷行业引入了“区域经销商”制度。鲍杰军称,当时很多人对这种新的模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多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其经销商行列。随后,产品、形象均处高端的欧神诺迅速被市场接受。从此开始,众多佛山的陶瓷企业开始了对“品牌”和产品“品牌”概念的认知和了解,随之出现了众多让陶瓷行业人士和陶瓷行业外人士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陶瓷“品牌”,因为欧神诺的成功,当时市场中一下子涌现了10多家姓“欧”的陶瓷企业。
“天下无砖”理念引领行业新风潮
10年前,当人们装修房屋时,会来到装修市场选购自己喜欢的花色的瓷砖,并买回家施工贴上即可。因此,长期以来,陶瓷市场产品和表现形式同质化严重。而在2000年,欧神诺首次提出了“陶瓷时装化”的理念,指出建陶产品需要经过设计铺设才能显示效果的消费特性与由布匹生产而成的时装有着极大的形似程度,因此要求陶瓷企业对消费者的最终装饰效果负责,使公司从单纯的生产型企业逐步过渡到为消费者提供建筑空间装饰最终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企业。并在2001年斥巨资组建业内第一个建筑陶瓷配件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以前陶瓷企业不可能提供的个性化服务,由此时装化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
紧接着欧神诺在2005年进而提出了“天下无砖”的经营理念,提出陶瓷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不仅仅是一块块的瓷砖,而是提供一个可以体现消费者喜好的居住空间。从当年开始便突破业界的常规,首创与艺术家合作共同研发产品以及由此装置的居住空间。此后,各种设计师大赛在国内陶瓷业界相继出现,设计师营销对行业的营销模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鲍杰军告诉记者,10年前人们是冲着买瓷砖去建材市场的,关注的是瓷砖的质量、价格。而到了近几年,人们来专卖店首先挑选的是以各种由不同花色瓷砖装置的样板间,在一家旗舰店中,就有50个不同的样板间供消费者挑选“陶瓷时装化”的理念给陶瓷行业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创意,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购买的不再是“产品出厂,概不退还”的冰冷瓷砖,而是一个个通过设计带来温暖的空间。
建筑、日用产品合建“大陶瓷产业”
建筑陶瓷与日用陶瓷同根同源,但是因为历史惯性和产业细分的原因,这两大块却很少关联在一起。如今,后起之秀的建筑陶瓷产量已是世界第一,却要面临最好的日用陶瓷在欧洲的尴尬。近年来,欧神诺开始尝试将建筑、日用陶瓷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运营构建统一“大陶瓷产业”。
2007年9月16日,总投资额11.3亿元的欧神诺景德镇生产基地正式奠基,先进的陶瓷生产企业与千年文化传承的瓷都结缘。2008年欧神诺RD中心研发团队以景德镇传统艺术陶瓷为蓝本,结合现代建筑陶瓷装修风格,设计出行业顶尖的景德镇风系列内墙砖,将中国陶瓷巅峰时期的四大名瓷完美再现。在欧神诺陶瓷佛山总部展厅也展出了多款精美的日用瓷,而且这些产品全是欧神诺在景德镇的专业公司自己生产的,包括“盛景和窑”、“高第”等多个品牌。最重要的是,这里将陈设艺术、日用陶瓷引入总部或者终端展厅不是为了单纯地凸显陶瓷卫浴空间的展示效果,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产生销量,创造效益。
鲍杰军表示,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也是日用瓷的生产大国。但上世纪90年代实施民营化后,产业进入门槛降低,私营企业普遍采用作坊式生产和低价竞争的方式,整个行业很难引入大工业生产方式,且日用、陈设艺术瓷的国内销售渠道也严重滞后。建筑陶瓷领域的主流企业一般在终端都有几百上千家专卖店,而且普遍是一两千平方米以上的大展厅,里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用来专辟日用、陈设艺术瓷展区。而其成熟的品牌形象也可作为销售的基础。建筑卫生陶瓷主流企业这种“共享渠道,整合销售”的模式一旦探索成功,意味着“大陶瓷”通路已打开,意义非同凡响。(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第一访谈
加速建陶产业向创意产业转型
●访谈人 鲍杰军 佛山欧神诺陶瓷董事长
坚持原创和产品差异化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欧神诺从默默无闻到为人熟知,其间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鲍杰军:欧神诺在刚起步时,定位比较高。因为要与其他发展了十多年的同业竞争,我们必须找到竞争优势。因此,不管是从管理、人才还是品牌,我们都定位高端品牌。随后,欧神诺在渠道铺开后,发展就很快了。
南都:除了找到定位,还有其他原因吗?
鲍杰军:我觉得还在于坚持,欧神诺不仅坚持原创,还坚持产品差异化。在建陶这个大行业环境下,创新是很不容易的。但在企业成立的十余年间,我们的抛光砖一直领跑市场,走创新的路。差异化则体现在产品和理念上,除了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瓷砖,今年初,欧神诺还提出引导生活方式的新理念。
南都:在与欧神诺员工接触的时候,发现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都很高,这归功于什么?
鲍杰军:我想,欧神诺能留住人才,靠的不仅是企业的盛誉,还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融洽的工作氛围。员工在职期间,企业能为他提供不少学习机会,如在职深造、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研讨等。每年,光这一块的培训费用就高达100多万,这在同行业中并不多见。
佛山抛光砖产品全球领先
南都:如何看待现在佛山建陶产业的发展?你看好这个行业吗?
鲍杰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山建陶产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密集、配套性最强的产业集群,在自主创新方向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抛光砖产品,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研发,都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南都: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有何建议?
鲍杰军:我认为佛山陶瓷下一步将向两个方向开展自主创新,一是加强新材料等基础性研究。如全球首创的轻质陶瓷砖,既是一种新材料,又是一种环保材料,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日刚颁布了《轻质陶瓷砖》行业标准,推动了该产品的普及与发展。二是要加速建陶产业由传统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在主动加强节能减排研究的同时,要加大力度开展创意设计,提高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向消费者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生活方式。
旁论
佛山建陶产业调整、转移力度很大
●陈帆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山建陶产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密集、配套性最强的产业集群,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企业,比如欧神诺等。就目前来说,佛山建陶产业的调整、转移力度非常大。其中,一部分企业在关闭之后,转投其他行业;另一部分企业去异地投资建设新的建陶工程。还有留下来的部分优秀企业,在改造本地工厂之外,同时在外地外省投资建厂。
几年来的实践,虽然佛山地区的建陶工厂数量减少了,但总量和效益反而提升了。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集群效应同步得到了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提升、投资区域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正在发生本质的变化。企业的生产基地逐步与经营决策、营销、设计、研发相分离,即企业总部逐渐形成,政府应该关注上述的企业现象,积极引导、帮助企业建立企业总部基地。同时,企业也应坚持自主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等,为品牌创造出新的价值,才能加速建陶产业做强做大。
前尘往事
上千种原料、产品曾采用手工记账
讲述人:潘洁芳,欧神诺员工,1999年入厂
潘洁芳是在欧神诺成立的第二年入厂的,当时欧神诺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位于三水的新厂也正在筹建。潘洁芳坦言,由于是三水本地人,对欧神诺比较了解,就选择了这家新公司。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一份与陶瓷相关的职业,一干就是11年。
欧神诺的第一座工厂在现在看来已有些破旧,但这里就是潘洁芳工作的地方。潘洁芳告诉记者,欧神诺刚成立的前几年,条件比较艰苦,在仓库做管理员时,对于上千种的原料和产品,都是采用手工记账,这要求员工必须是个熟手,前几年欧神诺就全部换成了电子账单,省时省力,还很准确。
工人的拼劲创造了“欧神诺速度”
讲述人:梁小勇,欧神诺员工,1999年6月进厂
在欧神诺的十一年间,有很多让梁小勇难忘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在新厂筹建时,梁小勇和他的团队,要在4天内完成7号窑的组装。“当时工期非常紧,我们要在4天内组装好,并交付使用”,梁小勇回忆道,四米高的砖窑,6个人来建,一般至少都要一周或半个月,但由于生产工期限制,他们加班加点,夜里两三点睡觉,第二天七八点又爬起来干活,还克服了场地不够、没有起重机等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梁小勇笑称,工厂里的员工都有股拼劲,才创造了“欧神诺速度”。
抛光砖常引其他厂跟风仿造(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讲述人:刘超妮,湖南衡阳市石鼓区东城建材行
从2001年开始代理欧神诺陶瓷的刘超妮,目前在湖南经营着一间一千平米的陶瓷馆。“原来代理了两家陶瓷品牌,现在就专门代理欧神诺了”,刘超妮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欧神诺,是看重了这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欧神诺的抛光砖最受消费者欢迎,以至于每出一个新款都有其他厂跟风仿造”,刘超妮表示,尽管欧神诺瓷砖的价位偏高,但还是有不错的销量。
记者手记
期待“大陶瓷”理想的实现
虽然我在一个盛产瓷器的地方出生长大,但是我对陶瓷的印象仅仅只是一件件“明如镜、声如磬……”之类的瓷碟、瓷碗。要说到在佛山最具代表性的瓷砖,说实话这次采访之前,我都分不清地上铺的是大理石还是瓷砖。之前在我看来,瓷砖无非是买回家、细心地铺上即可。而在了解了欧神诺的故事后,才知道,原来平日被我们踩在脚下的瓷砖也有相比杯碟毫不逊色的故事。而现在,让我更加期待的则是由建筑和日用陶瓷共同构筑的“大陶瓷”理想的实现。
流年大事
1998年 三水科达陶瓷有限公司成立。
1999年 三水科达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更名为“三水市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并推出OCEANO(欧神诺)品牌,享誉业界的自主创新产品欧神诺“雨花石”成功上市。(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2000年 欧神诺陶瓷研发中心(欧神诺R& D)奠基,“陶瓷时装化”经营战略在欧神诺诞生。
2001年 亚洲最大的建筑陶瓷工程研发中心(欧神诺R& D中心)建成并正式运营。
2005年 作为“陶瓷时装化”经营战略的延续与提升,欧神诺提出“天下无砖”美化人居空间系统解决之道,被确定为广东省工程技术中心。
2006年 推出都市温情系列,首开陶企与艺术家合作之先河。
2008年 佛山欧神诺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占地面积1600亩,投资13亿元建成的景德镇生产基地投产运营。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