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行业人士的发言很有代表性,大家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如果当初小企业低价走销量的时候,大中型企业能够顶着诱惑,坚持品牌路线,可能就不会成为反倾销的涉案者。但是这种假设的前提是大企业在国际市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其它的都是废话。国内市场的强势企业成了“门里霸王 ”,一旦走出国门很多人不知道该品牌,更遑论发展历程和市场影响力,让“洋大爷”接受你的高端定价确实是一件难事。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只要是来自中国的都是中国货,中国货就应该“贱卖”。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不但中小企业无品牌可言,一些国内市场占有率靠前的建陶品牌也处于国际市场无品牌的尴尬。
很多企业认为这个结论有点冤 ,为了壮大企业他们没日没夜,为了提升知名度他们频频到访西班牙、意大利的国际展会,而行业品牌知名度没有上去,也成了自己的责任。但在两个问题面前,这些质疑之声都将不复存在。哪家企业有底气说我是世界品牌?哪家企业敢在欧盟或者其他区域拿出一份像样的品牌认知度调查?答案很明确,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陶企还很稚嫩,还有很多不被国际贸易所认同的市场行为,遭遇反倾销再正常不过。
在正常的事件中能看出不正常的因素才不失为智者,才有成为旗手的可能。此次反倾销也再次将“中国创造 ”的命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庆幸的是,在此次事件中,整个陶瓷行业反应速度极为迅速,60%以上的企业表示将积极应诉,一些龙头企业更是起到了带头作用,承担起了大企业的责任,以往闷不做声的少数中小企业也开始加入。可以看到,多次吃亏的中国陶企已经开始自我反思、自我觉醒和调整,如果中国陶瓷产业因为这次挨板子后能够真正实现产业转型,也不失为行业一件好事。(杨伟利)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