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佛山市主要领导职务调整,陈云贤任佛山市委书记,原市委书记林元和提任广州市政协主席。佛山市主要领导人的更替对陶瓷产业下一步的发展会构成什么影响?新的掌舵人会如何续写陶瓷产业提升这篇文章?这是所有关心陶瓷产业的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
林元和书记主政佛山三年多,现在履新广州之余,也收获了“环保书记”的桂冠,这在当前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可谓政绩赫赫。过去三年“环保风暴”成为贯穿佛山产业界的一条主线,陶瓷、玻璃、印染、皮革、吕型材等行业成为“重灾区”。而陶瓷行业则是“重中之中”。经过疾风骤雨式的整治,禅城仅保留25家企业,而南海仅保留10家企业。这些获保留的企业目前已基本按省级清洁生产标准进行了改造、提升。它们可以称得上是未来佛山陶瓷的“根”。2006年2月24日,《陶城报》头版曾刊发《南庄21间陶瓷厂7月前面临整治搬迁关闭》的报道。该报道在相关的南庄镇东村、上元和溶洲村引起强烈反弹。危情之下,禅城区政府不得不出面在3月1日于南庄镇召开座谈会,强调当下政策以整治为主,以安抚3个村及21家。而“闯祸”的陶城报则做好了打官司的准备。今天,看看南庄上下“两转型一改造”热闹劲,再想想当年那些面对“灾情”声色俱厉,保家卫乡的村官,以及那些早已作鸟雀散的企业,不禁让人有些唏嘘。
眼下,经过三年的时间佛山陶瓷企业的关停转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时候再来论就要成为历史的“陶瓷新政”似乎已经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但历史地看,这场产业整治之于佛山陶瓷行业,我们也许可以套用一句名言,那就是“这场风暴迟早是要来的,早来比晚来好”。对于众多涉事企业来说,曾经的怨怼乃至愤怒可以理解,但之后理性的观察和耐心的应对更加重要和务实。因为,佛山“陶瓷新政”的出台并非当政者中某一人的推动,而是源于当政者上下的集体智慧,而其背后更有非同寻常的“国家意志”甚至“全球共识”(去年末的哥本哈根会议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那些长期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有一个弊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甚至对媒体发出的警讯,也会采取掩耳盗铃的手法,这类的企业有一天掉落陷进,也就不足为怪。而即使没有“新政”,产业洗牌的规律也会将其淘汰,只是时间的节点可能会拖后些。
金融危机之后,有一个描述佛山经济的词——“率先突围”频频见诸大众媒体。同时,政府强势推进陶瓷产业升级也被解读为全国成功的个案,广布四方。但细细品味,这两项政绩实际上是有内在逻辑矛盾的。不错,佛山经济总量从2006年到2009年,GDP由2928亿增长到4742亿。尤其是去年面对金融危机,还实现了13.5%的增长,是在全省“率先突围”。但须知,“率先突围”的主力军是谁?是新光源、新能源、数码科技等都市型产业?显然不是,主力军还是那些传统的制造业。佛山制造业的最大特征是内源型、民营化,金融危机最受冲击的是外源型企业,佛山能在金融危机“率先突围”,主要得益于占主流的民营制造企业的外源型特征已经企业家、老板们顽强的战斗力。
三年中,产业升级被赋予了一个形象的说法——“腾笼换鸟”,客观地说,“腾笼换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时间的积累。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还在进行中的“产业升级”慎作结论性评判——除非你认为企业的“关停转”就是产业升级本身。相反,我们应该对真正带领佛山“率先突围”的传统制造业进行嘉奖。所谓的“优二进三”的“二”,政府应该切实地让它“优”起来,这可能实际过整天将“LED”、“新能源”等新词挂在嘴边。君不见,新兴产业当下也出现了不小的泡沫?(刘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