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去意大利参加展会,站在那些美轮美奂的展厅里,我心里一半是朝圣般的激动,一半是针扎似的失落。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中国能生产出全世界最大量的瓷砖,却做不出让人肃然起敬的品牌?这个问题,像一根刺,在我心里扎了十多年。
最近,我刷到几个视频,讲中国茶叶和陶瓷在国际上的处境,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视频里说,我们觉得自己是茶叶大国、陶瓷大国,可在全球市场上,我们的产品往往只占到低端份额,高端的品牌和利润都被别人拿走了。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我自己做了近20年的瓷砖行业。我们中国瓷砖的生产和出口量是世界第一,但地位和定价权呢?总是矮人一截。
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了20年的从业者,从最早把中国瓷砖出口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到现在创立自己的品牌BG葆格荟,我对这个现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和思考。今天,我想结合这些年积累的经验和数据,谈谈背后的原因,以及我作为品牌创始人的破局想法。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基于我们BG葆格荟的实际行动,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发。
第一部分
直面现实——数据背后的集体痛点
我先来摆事实。过去几年,我特意收集了茶叶、日用陶瓷和瓷砖这三个品类的数据,因为它们太像了:产量大、出口多,但价值低。这些数据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我从可靠来源核实过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茶叶:产量第一,价格总在后排
中国是全球茶叶产量冠军,2023年产量超过330万吨,占全世界48%左右(数据来自国际茶叶委员会年度报告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蓝皮书)。但出口价格呢?2023年上半年,我们的平均价只有每公斤4.7美元,而斯里兰卡的红茶常年保持在5美元以上,印度大吉岭的顶级茶更是卖得飞起。品牌话语权基本在立顿和TWININGS这些国际巨头手里(中国海关总署和世界银行报告)。想想看,我们种了那么多好茶,却只能卖原料价,这让我这个商人心里堵得慌。
02
日用陶瓷:到处都是“Made in China”
高端却没我们的份
我们生产了全球近70%的日用陶瓷,超市货架上那些杯碗盘大多是我们造的(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Global Market Insights报告)。可一到奢侈品市场,就轮不到我们了。英国的Wedgwood、德国的Meissen,这些品牌一套餐具动辄上千欧元,我们的产品呢?往往以“便宜好用”示人。这让我回想起我出口瓷砖的日子:量大管饱,但总觉得少了点灵魂。
03
瓷砖:产能世界第一,利润却垫底
这就是我最熟悉的战场。中国瓷砖产量占全球50%以上,一度是最大出口国(意大利《Ceramic World Review》年度报告)。但2024年数据显示,我们的出口均价只有每平方米6.2欧元,意大利是16.9欧元,西班牙10.5欧元。全球的设计趋势和顶级工艺,还是人家意大利的Cersaie展和西班牙的Cevisama展在把关(各国陶瓷协会数据)。
我亲身经历过这种落差:我们的工厂24小时运转,换来的利润却薄如纸片;我亲眼见过国外的客户拿着我们的砖,贴上他们自己的牌子,价格翻了好几倍。那种感觉,不只是不甘心,更是一种屈辱。我们明明能做出好东西,凭什么只能在价值链的底端为人作嫁?
这些数据让我夜不能寐。作为一个从底层贸易爬上来的创始人,我常想: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汗水,为什么总是停在价值链低端?难道中国品牌就注定只能卖“量”不卖“价”?
第二部分 挖根溯源——历史和现实的枷锁
我不是历史学家,但这些年为了品牌发展,我读了不少资料,也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过。为什么我们“大而不强”?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经济、文化多重因素积累的结果。
首先,是历史的路径依赖。古代,中国茶叶和陶瓷是技术垄断,我们不需要包装故事,产品自己就值钱。我们习惯了当“原料供应商”,欧洲人拿去我们的东西,却建起了自己的品牌帝国。
其次,我们错过了关键窗口。18-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后马上搞“品牌革命”,把陶瓷和皇室、艺术绑在一起,发明了“奢侈品”概念。德国Meissen就是例子,他们破解了我们的技术,还加了文化包装。而那时候的中国,正乱成一锅粥,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跃升,就这么错过了。
再者,改革开放后,我们成了“世界工厂”,这本是好战略,但副作用大。我们沉迷代工思维,接订单、压成本、打价格战。所有精力都去“做得更便宜”了,谁还有钱搞创新和品牌?利润薄如纸,哪来动力?我在出口瓷砖的那些年,就深陷其中:为了多出货,价格一压再压,结果越卖越累。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卖掉的不仅仅是瓷砖,还有中国制造的尊严和未来的可能性。我意识到,如果只是做倒买倒卖的‘搬运工’,我们永远都只能是世界工厂的螺丝钉。那一刻,我下定决心,必须调转船头,做自己的品牌,哪怕是从零开始。
最后,是文化叙事的短板。我们讲中国故事时,总爱强调古老的“东方元素”,像龙凤祥云,结果品牌形象像博物馆里的古董,和现代生活脱节。我们的美学和商业模式,也没完全现代化,难和全球年轻人共鸣。我创立BG葆格荟时,就下定决心要避免这些坑:不能只卖“中国风”,要讲一个能对话世界的故事。
这些原因让我感慨:困局不是命中注定,而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打破的。
第三部分 我的破局实践——BG葆格荟的四条行动路径
说了这么多问题,说破局。我不是理论家,我是干实业的。创立BG葆格荟6年,我把所有思考都转化成行动。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分享经验,希望能激励更多同行。破局不是空想,我归纳成四条路径,每条都基于我的亲身经历。
01
身份切换:从卖产品到卖品牌
我相信,单纯卖东西没未来,得卖生活方式和审美。过去20年,我出口瓷砖卖的是“Made in China”;现在BG葆格荟卖的是我们的品牌故事。这需要资源从产能转向内容和体验。
比如,我们重金打造了独家IP的“高迪系列”和“珍兽系列”。高迪系列致敬建筑大师高迪,珍兽系列则从DOLCE&GABBANA和ROBERTO CAVALLI的动物图腾中汲取灵感。我们用中国多次烧制工艺,融合多种技术,做出全球独一无二的产品。这让我从“OEM老板”变成“品牌主理人”,卖的不再是砖,而是故事和情感。
02
争夺定义权:设计和标准,我们来定
为什么大家总去意大利展?因为他们定调子。我们得从“跟跑”变“领跑”。
在设计上,我们不抄袭,而是理解全球经典后再创。BG葆格荟的MASTERPIECE系列的哲学是“源于天然,超越天然”。拿“宝格丽粉”举例:我们放大粉色部分,让它更温柔;融入紫水晶和理石啡网元素,创造出层次丰富的独家设计。更适合中国家庭的颜色、细节和规格。
在标准上,我们用创新工艺定规则。亮面用4D星空釉,增加晶体模仿云母,但更璀璨奢华;哑面用4D浮雕釉,像意大利雕塑,触感温润,还环保高效。
我们还建了规格矩阵:1200x1200mm独家规格、1200x2780mm大岩板、900x1800mm主流规格,未来加小规格。这套“设计工具箱”让设计师自由发挥,重新定义高端瓷砖标准。
03
角色升级:做产业架构师和资源整合者
我的20年贸易经验告诉我,别封闭生产,要整合全球资源。BG葆格荟就是这样:我们拿意大利西班牙的设计,结合中国市场洞察,授权本土工厂生产。重新组装“优质部件”,建高效生态。这不是追赶,是换道。
想想我从出口转向本土的转折:我问自己,有全球视野的我,能为中国空间做什么?答案就是做‘架构师’,让设计落地成价值。这其实是我20年国际贸易经验换来的最大财富:我不再仅仅把目光聚焦在一款产品、一个工厂,而是学会了从全球产业链的高度去思考问题。BG葆格荟的模式,本质上就是一次‘价值重组’——我们把意大利的设计大脑、中国的制造肌体、和我们对本土市场的灵魂洞察,重新‘架构’成一个全新的、高价值的生命体。
04
讲好故事:现代、全球、自信的中国叙事
中国品牌别总卖古风,要讲“我们如何懂世界”。像我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Art Deco,或致敬高迪和CAVALLI,我们拥抱全球美学,重塑后烙上中国印记。这是一个自信的故事,证明我们能平等对话世界。
从一片茶叶,到一个瓷碗,再到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瓷砖。‘大而不强’的宿命,不应该,也绝不能是我们这代产业人的终局。
BG葆格荟的每一步,都是在回答我十多年前在意大利展会上的那个问题。这条路,是从‘价格’走向‘价值’,从‘制造’走向‘创造’,从‘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品牌’的攀登之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李伟成,和我的BG葆格荟,愿做这条攀登路上一位永不停歇的探路者。我更希望,我的这些思考和实践能点燃更多火种,让我们这一代中国品牌人,一起把属于我们自己的名字,堂堂正正地刻在全球价值链的顶端!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