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前言
2019年末,岩板在中国正式进入蓬勃发展期,高峰时期一年新增了100多条生产线。如今,岩板逐渐回归理性,进入冷静期。短短4年间,岩板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业内甚至流传着一种声音:今天的陶瓷行业之所以会下行至此,罪魁祸首是“地产”和“岩板”这两大坑。
针对这种现象,中国陶瓷网特邀KIMS岩板销售总监赖伯会担任直播栏目《中陶三人行》第2期嘉宾,与中国陶瓷网总经理/陶瓷行业战略营销策划人刘石、中国陶瓷网媒体中心总监/资深媒体人邹思进一起,分析岩板到底是不是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下为本场思想盛宴的对话实录)
刘石:目前岩板主要面临着六大困局。
第一个困局是市场需要教育。一个新品类出现,不管是B端还是C端,都需要经历市场教育的过程。
第二个困局是价格战此起彼伏。部分企业为了赢得竞争,把价格越做越低,甚至把同行也一起拖进这个泥潭里。
第三个困局是跨界家居受阻。岩板刚刚出现时,我们总以为岩板可以替代很多材料,可到了跨界定制家居,才发现能力和基因根本不匹配。
第四个困局是生产交付系统不完善。岩板生产端热度极高的时候,这把火在市场端却烧不起来,这几乎是大家的共识。
第五个困局是其他可替代材料竞争。岩板想取代石材、木材,但最终却发现什么都取代不了,甚至还会受到其他材料的威胁。
第六个困局是行业集体唱衰。在岩板回归理性之后,行业开始出现一些消极的声音,有的来自经销商,有的来自设计师、装修公司,还有的来自媒体。
对于这六大困局,大家有什么看法?
赖伯会:我们今天的直播主题叫“岩板是不是坑”,本来我还想辩解一下,但是我现在不想辩解了。在某种意义上,岩板就是个坑,但要看对谁而言,看企业怎么去做。
首先,岩板发展到今天,其实还是有不少人通过岩板赚到钱了;但是后面才入场的人,如果还按照之前的思路去操作,就相当于是跳到这个坑里。不过人们常说,事物都有两面性。岩板是坑,坑下其实还藏着风口,而且这个风口才刚刚冒头。
以前岩板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家具板、背景墙,还有部分大规模的岩板批发;随着市场饱和、价格跳水,这时候再投入资金去做,就会被埋在坑里。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了解并接受岩板这个材料,家装岩板正在乘风而起。所以岩板未来的机会,一定是做品类深耕。
邹思进:我认为岩板面临的六大困局中,市场教育按顺序来说还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任何事物从诞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段过程,何况建陶行业还属于低关注度的行业,消费者完全接受岩板是需要时间的。
再说到这个价格战,这也是建陶行业“一脉相承”的弊病。当产能过剩的时候,企业用做瓷砖的思维来做岩板,就不可避免会走入价格战的误区。
跨界家居受阻层面,我想到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一个岩板企业给家具厂提供台面板,就觉得自己有能力跨界做家具;如果跨度再大一点,为冰箱提供了饰面板,就想着要去做电器;为轮船提供了甲板,就想着要去造轮船,未免太不现实。
而交付系统不完善,其实和市场教育也有一定的关联性。交付系统从无到有,也是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除了交付技术的升级,还有交付效率的提高,只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消费者才能真正接受岩板。
可替代材料的竞争,我反倒认为不用多虑。之前家居定制行业出现过全铝家居,后来也没有真正取代哪种材料。中国人喜爱木材,西方人喜爱石材,这种偏爱能流传几千年,肯定是有它的道理。
至于说行业的集体唱衰,我是这么想的。它就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如果身边的人都在加油呐喊,身体就会感觉充满能量;如果一上场别人都在嘘你,这事肯定越干越没劲。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但多少还是有点影响心情。
赖伯会:岩板能不能取代其他材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比方说金属有延展性、玻璃有透光性、木材有可雕琢性...这些都是岩板取代不了的。这一点,在我们刚开始做岩板的时候就知道不可能,只能说在部分场景用岩板来替代。
KIMS品牌在创立之初,我们就明确要做家装岩板。因为根据岩板的生产模式、物理性能、应用范围来看,它和瓷砖是最接近的。如果说未来岩板真的能取代什么材料,那么这种材料只会是瓷砖。
起初人们对岩板的定义,认为它一定是大规格的;后来小岩板出现了,它更像是瓷砖的升级版。从这个角度看,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体验岩板更优越的性能,使用到更高品质的产品,是必然的趋势。
刘石:其实前面也聊到了很多,从材料本身和消费者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石材、木材、金属、玻璃这些材料各有各的特性,也各有各适用的场景,岩板确实没办法完全取代它们。
邹思进:我的观点是,材料之间不是单向取代的关系,而是双向取代的关系。比如原本用石材的地方,可以用岩板;而原本用岩板的地方,也可以用石材。岩板单向取代其他材料,只是行业人士一厢情愿的想法。
刘石:没错,岩板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些企业确实在这方面吃了亏。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消费者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要从消费需求出发,而不是被主观的臆想所引导。
刘石:从应用领域做区分,岩板可以分为上墙下地的家装板、家居定制的家居板,还有家具板、台面板、卫浴板...目前这些品类的销售占比大概是多少?
赖伯会:市场其实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个占比的数值也一直在波动。
先说家居板和家具板,最开始很多做岩板的都非常看好这两个领域,觉得是个风口。一张岩板桌子几千块,所有流通的环节都有钱赚,大家都一窝蜂涌上去;现在一张岩板桌子最低百来块,变得不赚钱了,市场占比立马大幅下滑。现在这个市场是一个杠铃型的市场,金字塔顶尖的10%还在,最低端的也有人做,只有中间部分萎缩得厉害。
再举个例子,最开始岩板以大规格居多,用在家装的比例是很低的,因为整个材料、运输、加工、安装等成本非常高,普通消费者接受不了。随着大岩板产能过剩,价格战打响,商家经营成本又是固定的,价格压低势必会缩小利润空间。
另一边,小规格岩板出现,它的性能比瓷砖更好,应用成本又比大岩板更低,家装市场占比开始大幅度增长,以前可能5%不到,慢慢地已经变成20%、30%。总体来看,市场虽然是下行的,但家装岩板的比例一直都处于增长状态。
刘石:也就是说,岩板在各个领域的分布和占比,会随着品类的成熟不断变化,其中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在家装领域,瓷砖和岩板的占比也在不断重新调配,其中岩板呈现的是增长趋势。
赖伯会:没错,岩板正在和瓷砖进行融合。最新工艺、最新技术堆叠在瓷砖上,可能比较难卖得起价,岩板则相对来说附加值会高一点。把小规格岩板当成瓷砖来用,铺贴成本也能降下来,真正做到又好、又实用、应用范围又广。
邹思进:我是这么觉得的,岩板不要再谈取代谁了,在家装领域,岩板最好的归宿就是把自己干成高端的瓷砖。
刘石:我比较认同这个“高端瓷砖”的说法,两者互相融合,会反过来推进瓷砖的工艺升级和岩板的应用升级。待时机成熟之后,我们再谈跨界,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
刘石:我记得之前有和赖总聊过,最早做岩板赚到钱的这波人,大部分是石材商。那么未来岩板的销售渠道,应该找瓷砖的经销商,还是找石材商?
赖伯会:不可否认,起初大岩板的市场是由石材商来推动的,因为他们的加工、应用体系比较成熟,直接就把岩板当成石材来卖。但是,这些石材商的品牌意识相对瓷砖经销商还是要弱得多。
在做石材的老板眼里,只有花色,没有品牌。他们忽略了一点,石材和岩板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天然石材的花色是不可复制的,而岩板是工业化
产物,它可以无限复制,能区分它们的就只有品牌。
如今的现状是什么呢,石材老板有更好的应用体系,而瓷砖老板有更好的销售体系。如果未来岩板要往家装领域去走,我觉得应该构建起合作共赢的模式,由瓷砖经销商做好前端的销售,由石材商做好末端的服务。
刘石:刚刚聊到KIMS就是深耕家装领域的岩板品牌,那么你们招商更偏向于招哪种类型的?
赖伯会:没错,我们企业刚刚开始做岩板的时候,在顶层设计上就已经明确KIMS要做家装岩板。目前在销售渠道布局方面,KIMS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我们有非常多的石材商作为末端的服务商,替代理我们品牌的经销商打通完整的服务链条,经销商只需要负责开店、卖货就行。
我始终坚信,岩板的营销一定是将服务商和经销商结合,两者共同发力,才能让岩板不再是一个奢侈品,让每一个消费者都用得起岩板。除此之外,还要针对全屋不同的区域进一步优化产品的规格、工艺,让岩板应用更加多样化。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品类深耕,好而不贵。
刘石:“品类深耕”,是品牌的战略定位。如果能将家装岩板和KIMS画上等号,做家装岩板的先行者、NO.1,那你们就成功了。“好而不贵”,恰好又是岩板品类诞生的意义。毕竟石材资源有限,而岩板不仅可以大规模量产,实用性能还要优于石材,是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的好产品。
邹思进:关于这个话题,我觉得不管一个产品是ToB还是ToC,肯定都是需要品牌的。
比如电脑里面的处理器,它肯定是个ToB的品类,那为什么英特尔每年还是要花那么大力气去打广告呢?它的作用很明显,就是用品牌赋能下游。在消费者的心智层面,让人们更加有理由选择你,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赖伯会:我是很赞这个观念。哪怕岩板就是一种材料,人们也会认是哪个企业生产的,区分哪个工厂的比较好,哪个比较差,这何尝不是一种品牌。至于消费者层面,我认为岩板必须做消费者品牌,它承载着产品品质、花色、性能乃至售后服务,代表着品牌能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对于KIMS来说,我们既然确定了家装岩板的方向,就一定要打造出岩板领域的消费者品牌,从行业品牌向消费者品牌迈进。
刘石:刚刚赖总结合了KIMS的实际情况做分析,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如果一家岩板企业只是专门给家具厂提供岩板,那么品牌对他们来说重不重要?
邹思进:可能大部分家具厂选择岩板企业合作的时候,会比较看中产品的性价比。但其实他们在销售的时候,也需要岩板品牌来为消费者做背书,甚至为产品提供溢价。
我分享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次我到乐从家具城逛市场,看到一些岩板+实木的桌子,一张动不动就上万块,我问导购员为什么这么贵,导购员给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岩板是来自西班牙某个进口品牌。这就说明,品牌还是有用的。
赖伯会:说到低价竞争,其实岩板坑就坑在这里。如果企业都在打价格战,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那么对整个行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像岩板这种性能卓越的革命性材料,一旦被卷入恶性竞争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偷工减料,劣币驱逐良币。网上甚至流传着“摔了个碗,把岩板砸坏”、“家长教育小孩时拍桌子,直接把岩板拍烂”等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件。
厂家无底线地降低成本,导致劣质产品流向市场;中间加工商没有利润,细节也做得不到位;最后消费者对岩板失望,行业口碑越来越差;商家觉得做岩板赚不到钱,自然就会开始推其他的材料,逐渐将岩板边缘化。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所有的行业同仁应该加强自律性,坚守自己的底线,坚持做好的产品,做好售后服务,保护岩板的市场口碑,这样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邹思进:我觉得低价竞争给行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伤害。第一个是商家利益受损,说白了就是挣不到钱,这种伤害是很直接的。第二个是被消费者扣印象分,这种影响没有那么直接,但是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更加深远。
刘石:没错,我们本来就处于市场教育的过程,这个时候如果在消费者心智中植入岩板很劣质低端的印象,那么几乎和毁掉这个产品无异。从这点看,做岩板的老板们应该好好平衡一下企业战略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
不可否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战略打法。有的企业的战略就是成本领先,薄利多销,这没有问题,但是绝对不能有赚快钱的思维。有句话叫细水长流,这碗饭好吃,且要持续有饭吃,就不能自己砸饭碗,做涸泽而渔的事情。当然,这需要整个行业去共同推动。
刘石:记得岩板刚刚爆火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让子弹再飞一会,意思是提醒大家要看清事物本质,不要一窝蜂地上。几年过去,岩板的生产端已经从蓬勃发展时期进入到当下的冷静期,那么对于消费端来说,用户的认可程度如何?市场教育还需要多久?
赖伯会:岩板的市场认知度和两年前对比的话,其实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了。几乎每个准备装修的消费者,都知道有岩板这么一个材料,只是说岩板具体怎么应用,这个体系还不是特别成熟。除此之外,岩板是在终端市场的装饰效果体验也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还有一点,部分行业人士对岩板认知还停留在家居板、家具板,其实家装岩板才是最有机会的一个风口。刚刚也说了,坑口下面还有风口,我们要把坑挖穿,做精细化、专业化的品类。
邹思进:就整个市场对岩板的认知而言,我认为目前已足够成熟了。很多消费者装修时都会问到岩板,最终没有选择岩板,只是被高昂的交付费用吓退了。如果岩板的交付成本能降下来,那将是岩板市场真正成熟的时候。
刘石: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始于体验、终于交付。首先终端要有好的空间体验,把装饰效果直观地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岩板产品的魅力;其次就是在交付环节,做到又快又好又省,让每个人都能用得起,这样才能推广给更多的用户群体。
赖伯会:交付这个问题一直是岩板发展的瓶颈,只是现在的瓶颈比之前要松那么一点。其实在工艺技术方面,终端的岩板交付已经没有什么困难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问题。
这么说吧,高价交付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接受?低价交付能不能保证品质,不能的话谁来承担这些隐患和风险?
刘石:据我们了解,KIMS为了做好岩板交付,在全国设立了十几个中心仓,能不能详细给我们讲解一下你们岩板中心仓的模式。
赖伯会:其实刚才也有提到,我们和不少有多年石材行业从业经验的服务商合作,在交付这一块,他们已经做得很成熟了。所以首先中心仓要承担的,就是帮助门店做好仓储、加工、铺贴的工作,做到更快、更好、更省。
刘石:这个岩板中心仓和瓷砖中心仓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赖伯会:瓷砖中心仓也可以理解为区域总代理,其实就是让下面分销商拿货更方便一点。而我们岩板中心仓除了仓储之外要承担很多义务,加工、贴、安装这些都是标配。我们的中心仓还要组建团队,保证交付水平;承担培训中心职能,定期举办交付培训;承担研发中心职能,研究岩板的多元化应用。对于经销商来说,有中心仓作为后勤保障,他们只需要负责销售,就会变得轻松很多。
刘石:一个中心仓辐射的范围有多广?未来你们计划在全国建多少中心仓?
赖伯会:一般来说,一个中心仓的辐射范围就是方圆300公里以内。我们现在基本上是以省为单位,从东北到华北,还有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全国较大的省份,我们基本都建了中心仓。
刘石:说实话,之前岩板在产品方面做了很多创新,比如曲面、热弯、发热、抗菌等,现在反而变少了。当然,岩板创新并不单是指生产工艺的创新,还有交付领域的创新,目前还在坚持做创新的企业有多少?
赖伯会:首先我觉得不管是什么行业、什么企业,创新是发展的前提,而且这个创新一定是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才能被称为有效创新。
产品生产工艺层面,要持续不断出现革命性的创新是不太现实的,但是这个行业的微创新一直都有。例如在功能上延伸,升级防滑、耐磨、防污等等性能;在花色上延伸,让岩板的装饰性能更加出色;还有在质感上延伸,让岩板的质感更接近天然材料......
近两年岩板交付层面的创新会比较明显。比如铺贴,以前岩板还是用单一的湿贴法,现在可以做复合之后再干挂,还有一些创新的点挂,诸如此类。说不准以后铺贴岩板都不用工人,直接让机器人来铺贴,其实现在德国已经有这种技术了。
只要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不停止,岩板领域的创新就不会停止。
刘石:最后一个话题,如何应对行业集体唱衰。
赖伯会:我们要用逆向思维来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唱衰呢?因为自己做不到,或者赚不到这个钱,所以才会习惯性地唱衰。你会发现,那些一开始给岩板唱赞歌的人,往往也是后面踩岩板踩得最狠的人。
其实每个行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它肯定是会有异样的声音,极少有一帆风顺的。装修公司说岩板不好,可能是因为交付太繁琐,他们不想自找麻烦;我们就要想怎么让交付变得简单,让装饰效果变得更出色。我始终坚信,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去解决。
媒体作为行业氛围和环境的营造者,则更应该去看好岩板。因为岩板的出现,其实给低迷的市场带来了一线希望,同时也是在推动行业的进步,所以我们更加要一起去保护好这个火苗,为岩板的发展保驾护航。
邹思进:我是这样看的,装修公司和设计师唱衰岩板,有可能是与切身利益有关,都赚不到钱,自然也不愿意向消费者推广这个产品;而媒体呢,更多可能是为了博取关注、获得流量,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一部分利益。
所以我觉得应对这种集体唱衰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产品做好,把交付做好。如果让消费者切实享受到岩板带来的好处,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普及,这场战争肯定是不战而胜的。
刘石:没错。来自终端的唱衰,肯定是有原因的,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原因,解决痛点;来自行业的唱衰,我们则更加要坚定信念,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通过本期《中陶三人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岩板”的结论。
1.岩板也许对一部分人来说是坑,但坑下还有风口;
2.家装岩板的市场占比正在快速增长;
3.品类深耕,好而不贵,是岩板未来的发展趋势;
4.不管是ToB还是ToC,岩板都需要打造品牌;
5.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