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本文所要介绍和探讨的“现代柴烧陶艺”,并不是直观上所谓用“ 木材烧成的陶”,它是一种新的烧陶和作陶观念。在此,木材不止是燃料,它更是一种老干新枝媒材,由它所产生的效果,是柴烧艺术中所追求和评赏的重要部分;造型,肌理,内涵,创意,材质特性仍是基本要素;质朴自然散发出淳朴静穆,富有深遂的隽永气韵。
它与过去的旧柴烧虽然都使用相近的窑炉和燃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作法和理念,尤其在审美的角度更是迥然不同。有趣的是这种过去被视为粗糙烧法,在近五十年来才渐渐被解放出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反而从这种原始和粗犷的风味中得到更真实恒久的寄托。
柴烧陶艺的特点
柴窑烧成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 fire 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 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 flame and 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