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媒体近日披露,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经调查后发现:中国绿色市场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质量安全监管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标准协会、中国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等5家打着“国”字头的组织机构居然是未经认监委批准设立的非法认证机构。面对如今真真假假认证泛滥的市场,消费者又该如何来防忽悠呢?
品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不是用证书堆出来的。
新的一年来临了,走在陶都佛山的主干道上,我们在感叹这个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人说,看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看路边的广告牌就知道了。佛山,这座以陶瓷而著名的城市,有大小上千家的建筑陶瓷厂家,品牌更是浩如烟海。各种风格各异的广告牌,为这个数百年窑火不断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
细心的路人会发现,广告多了,各种认证也多了:借“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这些有极高的含金量的称号或荣誉,大打擦边球,于是中国XX品牌、中国驰名XX陆续被“炮制”出来;什么消费者公认XX品牌、中国XX行业名牌,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而在各终端专卖店,一进门,春风满面的导购小姐会递给你一叠各种认证充斥其间的宣传册,各种证书、铜牌更是汗牛充栋,多不胜数。
众所周知,陶瓷行业由于自身特点,与家电、地产、IT等行业有很大的不同,很难产生超大规模并具有垄断性的大企业出现,这就为众多小品牌提供了生存空间。在各种认证满天飞的市场,如何打动消费者的心,没有几个“耀眼”的头衔怎么行?毕竟“中国名牌”这顶具有含金量桂冠的门槛太高,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那么众多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小品牌怎么办?出于进攻市场的需要,用大把大把的银子把各种证书捧回家。
这些捧回的各种认证和证书看上去很权威,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据媒体近日披露,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经调查后发现:中国绿色市场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质量安全监管认证中心、中国质量认证标准协会、中国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中国绿色环保产业认证委员会等5家打着“国”字头的组织机构居然是未经认监委批准设立的非法认证机构。这将是继2006年震惊全国的全国牙防组织、中国抗菌协会等违法认证组织曝光以来又一大案。
震惊之余,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为什么这些非法认证机构屡屡出现?其实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有市场需求。可以想象一下,这些所谓的带“国”字头的组织机构,利用一纸证书,让那些想出名又没有出名的企业或品牌,慷慨解囊,少则上千,多则数万,买来一个头衔。既然有需求,而且有很大利润,自然有许多非法认证机构,冒法律风险贩卖各种“子虚乌有”的认证招牌。
这些情况给建陶行业带来了警示:在认证的同时企业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不法的认证机构的金字招牌“忽悠”了。同时,企业必须明白,品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不是用证书堆出来的。认证泛滥,等同废纸一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一定能奏效,消费者越来越精明,难道穿上了“XX行业名牌“的马甲,戴上了“XX知名品牌”的帽子,消费者就不认识你啦?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