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冒牌”到“创牌”
2006-07-25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1815
“恒安纸业”、“亲亲食品”、“七匹狼”、“劲霸”、“九牧王服装”、“蜡笔小新”、“富贵鸟鞋业”、“三力机车”……走进泉州,仿佛来到一个名牌产品集散地,那满街的品牌广告正如这座城市一样,焕发着特殊的生机和魅力。
从“冒牌”到“创牌”
从当初村村户户“无牌不仿”,到今天一口气拿下8个商务部出口名牌、57个中国驰名商标、33个中国名牌产品以及239个福建名牌产品和263件福建著名商标,所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数和中国驰名商标数分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三名,并荣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称号——泉州近20多年的经济发展史是一部品牌创建史。
改革开放初期,红火的“小洋货”刺激了泉州人赚钱的神经。三五亲友结盟,四五千元做本,一个个制造“国产洋货”的家庭小作坊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样的起步,依然为泉州赢得了GDP每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饮鸩终究不能止渴,这种发展模式的副作用,差点让我们从头再来。”泉州市副市长黄维礼说。
尽管精明的泉州老板纷纷引进国际一流的设备、生产线,将家庭作坊改造为气魄不凡的工厂,可手握订单大多是“贴牌”制作。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习惯于坐收加工费的晋江人遭遇当头棒喝,赖以生存的订单急剧缩水,曾经畅销的产品成了“烫手山芋”。从这时起,“品牌”二字开始真正印刻在晋江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
自1992年始,几任泉州市委、市政府领导都重视质量和创名牌工作,1993年全市正式提出实施名牌战略,鼓励企业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0年,泉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84%,首超全国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政府出台多项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服装、鞋类等企业从单纯为国外“贴牌”生产中走出来,创立自己的品牌。
从起步到换挡,泉州上上下下经历了一次严酷的市场洗礼。就在这场洗礼后,一个品牌泉州悄然崛起。
从“抢眼”到“创新”
2001年,福建有了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短短5年,泉州便有了近百个十分“抢眼”的国家级名牌。有人戏言这是“广告+明星”的效应。“广告宣传的作用当然很大,但关键还是要靠内功。”黄维礼说。
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特点,泉州市政府首先从战略上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企业集团,延长产业链,实现由松散的“个体经济”、“块状经济”向紧密型的“链群经济”发展。全市先后形成25个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2600亿元。庞大的产业集群,成为品牌诞生的沃土。
“全国做水暖这一行的,不来南安做,打广告都卖不出去。”在泉州下辖的南安,市委副书记洪自强很是自得。南安与浙江温州、广东开平,占据全国水暖器材市场份额的90%,其中2/3左右的销售渠道又由南安掌握。“陶瓷片密封水嘴产品,全国有7个‘中国名牌’,4个就在南安。”南安市辉煌水暖董事长王建业说。
品牌建设,离不开自主创新。泉州市统计局统计显示:仅2002年该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5700多万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2%,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9倍。随着对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加大,国际先进设备、生产线在这些龙头企业中的覆盖率不仅达到了90%以上,而且多数企业还都成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晋江121家上亿元产值的制造业企业,均建有自己的研发中心;全市企业拥有国家级以上质量体系、产品质量、环境管理认证证书782张。“有了自己的研发队伍、有了自己的品牌,企业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灵魂。”九牧王集团总经理林聪颖说。在政府的推促扶持和科技中介、民营企业、信息技术提供商的共同参与下,泉州建有企业技术中心57家,涵盖建材、服装、制鞋、电子、机械、工艺品、茶叶、花卉、水产、果蔬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由泉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118家。
“泉州创造”撑起一片天
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独家编制的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近日揭晓,泉州的劲霸、利郎、七匹狼等共有13个品牌入选,当中有6个来自服装行业,其中“劲霸”又以56.53亿元的品牌价值,领军泉州品牌,排名跃升到第九十六位。这13个品牌价值总“标价”高达321.88亿元。
随着品牌战略实施的深入,为了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泉州市不仅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规定,还以银企洽谈会形式,探索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搭建融资平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仅去年第三届银企资金供需洽谈会就有签约企业202家,意向融资金额118亿元。针对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泉州还设立了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各类英才6000多名,近一半为企业管理人才。
有了资金和人才,“泉州制造”正在向“泉州创造”转变,而拥有品牌的企业也正在为泉州经济发展撑起一片天,去年泉州实现GDP1623亿元,财政总收入153亿元,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之首。所辖7个县(市)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前列,晋江、石狮、南安、惠安连续4年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并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逾2113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1%,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共383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