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当下,大家谈论最多的就是“搞定”,如何搞定客户、如何搞定业绩、甚至如何搞定那个验搞的家家伙?每天大家都在挖尽心思的去为最终的搞定做准备,确实很辛苦,品牌厂家是如此、代理商也是如此,老板是如此、员工也是如此。前段时间南都的一则搞好自己的广告虽然倍受诽议,但它却说明一个道理:只有搞好自己,才能搞定别人。
如果用搞定别人的心思,搞好自己,工作中应该没有搞不定的事。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从宫廷的勾心斗角,到现在的尔虞我诈,无不传递着搞定和被搞定的文化,今天的商业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想搞定别人的商业冲动,让很多品牌失去了经营的本质和对消费者的尊重,最终失去了市场,跳进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坟墓。
美国一个卖“水果”的做出了世界级的体量,赢得世界的尊重,其最初的核心理念就是搞好自己,并非搞定别人,从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少人问津,到第三代的初见成效以及第四代的辉煌,始终都在坚持搞好自己,不关别人如何评价和嘲讽,一时成为世界的王者。同样面对竞争的韩国“小三”也是如此,一直本着搞好自己的理念,最终实现了超越美帝国主义,成为当今智能手机的一方霸主。
中国饮料界也有类似的案例,本来怕上X大家都知道喝什么?也一时成为饮料业的老大。现在成了怕上X真不知道该喝谁,品牌还是哪个品牌、广告语也没有变、外观也是一样,不知道东西还是不是那个老东西,一个说是祖传的,一个说正宗的,他大爷的真把消费者给搞晕啦!原来有竞争是一件好事,但这种竞争是建立在产品本质上的竞争,而不是品牌和口水上的。目前,无论在超市里,还是批发市场上;无论是选点,还是广告投放策略上;无论是定价和定位上,还是促销上,二者都十分相似,有着浓浓的火药味,真不知道谁是竞争的受益者。不过,有一点可以相信,谁好搞好自己,谁就有取得这场战斗的主动权。
陶瓷发展史也不例外。在目前同质化越化明显,缺乏创新的不劳而获越来越多,就前二年的XX石而言,你搞二次烧,我就来一次,你搞一次厚的,我就来薄的,这种制造理念,真为消费者捏把汗。今天的中国陶业和国外的技术和制造水平差距逐步在缩小,而我们还难跟上国外的步伐,不是我们投入少了、进步慢了,而是我们的制造理念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商业文化注定的,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而正是由于制造理念的落实才使得我们的竞争力不强、有量无质。
就服装和日用品而言,国外的高价、中价和低价产品,基本上不存在太多的制造标准的差异,只存在品牌、设计、用材、配搭、工艺手法上的不同,而我们的不同价位的产品,在制上的差异相当大,高价的物品制作相当精制,低价的东西基本上比较粗糙,这是典型的以竞争对手和业绩为导向的短期行为。
中国的营销出发点也是基于搞定竞争对手,所以就出现你低、我比你还你、我更低的营销思路,尤其是这几年基本上价格战价、促销战、肉博战等怪象层出不穷,而又有多少人在思考消费者的价值,在尊重消费者的诉求,更多的是满足消费或强奸消费。最终用低价的标准做低价的产品、做低消费,看起来消费者受益了、厂商规模大了,可是经营的质却少了,消费者的性价比低了,这种营销模式不符合新时期和未来消费者的诉求和消费理念。市场在变化、消费观念在变化,中国的暴富阶层基本完成了居住投资和投机,以精英层为主的中产阶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消费和暴富阶层有很大的差异,研究他们的消费很有必要,他们不会买最便宜的东西,而会买做好的最好的高性价比的东西。
同样,职场大同小异。陶瓷行业既是一个畸形薪酬模式也是一个业绩为王的短期异向,同一个人不同岗薪酬差别很大,所以在企业内部就会出现一种特色文化,时间长了出现一种老板和员工谁先搞定谁的暗礁。老板想让员工先做自己就会多给,员工又对老板抱有怀疑的态度、不肯先出力,由此就出现了给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工作文化和干多少事给多少钱的企业文化,难行成合力和培养优秀的人才,这也是大家苦恼的人难招、好人更难留、精英陆续创业的现象。盘点2013年很多企业的高管走上了创业之路,企业失去了人才优势、高官创业面临创业失败的高机率风险。只有企业和员工都搞好,企业才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员工才能有更优秀的平台,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搞定别人,必须先搞好自己,虽然不是真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