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瓷都遭遇“能源之痛”
2006-04-29
来源:信息日报
责任编辑:梁园
阅读:2382
煤气是支撑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主要能源,在该市的现代制瓷史上,因煤气供应不足而严重影响陶瓷产业发展的现象,几乎从未有过。然而,今年以来,煤气供需矛盾在景德镇愈演愈烈,至9月份,该市大部分本土陶瓷生产企业已停产或半停产。千年瓷都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能源之痛”。
30座梭式窑“无气下锅”
说起煤气供应不足,景德镇市曙光瓷厂副厂长于显亮满脸焦虑。于显亮告诉记者,自今年春节开始,曙光瓷厂内的30座梭式窑的业主便已隐约感受到“能源寒冬”,断断续续的煤气供应,让曙光瓷厂内的部分梭式窑勉强维持了数月,随着煤气供需矛盾的不断加剧,进入9月份后,该厂有近20天未烧一窑。截至目前,该厂厂区内的30座梭式窑均因“无气下锅”而全部宣告停产。
据于显亮介绍,曙光瓷厂主要靠将厂区资产出租,向梭式窑业主收取租金度日,30座梭式窑停产后,瓷厂已无法向业主收取租金,数百名退休职工的生计问题无法解决,令他感觉如芒刺在背。在与景德镇焦化煤气总厂(下文简称焦化总厂)下辖的煤气公司反复交涉无果后,于显亮开始四处奔走。于显亮自己也弄不明白,煤气公司究竟怎么了?
隧道窑轮烧一次浪费14万
来自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消息显示,从今年9月开始,为缓解供需矛盾,根据有关方面的要求,该公司的所有窑炉开始实行轮烧,每月满负荷运作能烧到近30个窑次的梭式窑只能3~5天烧一个窑次。生产能力的迅速下滑,导致一大批梭式窑业主在9月这一陶瓷生产旺季无法完成订单,衍生出一系列经济纠纷。而对于具有连续性烧成特点的隧道窑而言,由于重新点火后需要对窑炉进行长达半个月的预热,隧道窑轮烧一次造成的煤气浪费高达14万元。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干部向记者透露,该公司在此次能源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11月后,该公司的10条隧道窑只有3条在继续运行,130余座梭式窑基本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据景德镇市瓷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景德镇市的14条隧道窑已有8条停产,数百座梭式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分析
价格低 液化气用户转向煤气
有分析认为,景德镇遭遇的这一场“能源之痛”,其实是全球“能源风暴”袭击下的局部反应。
有资料显示,国际原油价格去年底即由30余美元/桶飙升至每桶50多美元,至今年上半年已猛冲至67美元/桶,目前又回落到57美元/桶左右,原油价格的这一冲涨过程,打破了液化气夏跌冬涨的惯例,令液化气出厂价从3000元/吨狂升至目前的5100~5500元/吨,液化气价格的上扬最终导致其大量终端用户转而使用其他能源。
以景德镇目前最大的液化气供应商景德镇三鑫燃气股份公司的情况为例,往年其日均液化气销售量在100~120吨,而今年上半年日均销售量只有50吨,目前,由于焦化煤气供应吃紧,又回升到日均销售70吨左右。据液化气供应商透露,由于景德镇市的工业与民用煤气价格偏低,大部分液化气用户转而成为煤气用户。据统计,此部分新增用户令焦化总厂的煤气小时流量增加5019立方米/小时。
格局变 外来企业“争”气
来自景德镇市统计部门的消息显示,今年1~10月,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已达20.62亿元,而去年该市全年的陶瓷总产值为20.5亿元,按业内测算方法,去年1~10月,该市的陶瓷产值为17.05亿元,也就是说,与去年同期相比,该市今年1~10月已新增陶瓷产值3.57亿元。
有业内人士分析,在过半隧道窑及数百座梭式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下,陶瓷产值的增加说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已发生变化。据统计,今年截至目前,该市已有7家外来陶瓷企业开工生产,这7家外来陶瓷企业成为景德镇新增陶瓷产值的主要创造者。景德镇政府对外来引资企业用气采取保护措施,鼓励陶瓷企业使用节能型窑炉,这些外来企业大部分也成为焦化总厂的新增用户。据了解,焦化总厂今年1~10月的煤气外供量达15754.9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8.56%,陶瓷产业格局的变化使能源供应格局也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本土陶瓷企业无气可用。
说法
煤气价格混乱是罪魁祸首
煤气供应不足,作为景德镇市唯一的管道煤气供应方——焦化总厂被推到前台。据了解,陶瓷业对其收费价格与收费模式的质疑之声自9月开始便已不绝于耳。在由当地陶瓷企业提供的一份焦化总厂的煤气价格情况表上记者看到,焦化总厂的煤气价格有0.418元/立方米、0.83元/立方米、1.00元/立方米等十几种价格。被按0.9元/立方米的价格收取煤气费的梭式窑业主指出,焦化总厂向一些隧道窑收取的煤气费是0.5元/立方米左右,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造成不公平竞争。有部分业界人士认为,煤气价格的混乱,是引发此次“能源之痛”的罪魁祸首。
面对来自陶瓷界的种种质疑,焦化总厂厂长郝来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拿出了一份由景德镇市物价局下发的《关于调整我市工业用管道煤气价格的通知》(景价管字[2000]19号)的文件。郝来春指出,按照文件精神,自2000年7月1日起,由焦化总厂供气的日用陶瓷隧道窑用气价格应为0.7元/立方米,其他工业窑炉用气价格应为1.00元/立方米。但这一价格景德镇市的国有陶瓷企业一直无力承受,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未能执行,所以才衍生出一系列价格。郝来春认为,焦化总厂目前确定的任何一种价格都比上述文件规定的价格低,只是让利幅度不同。
郝来春指出,导致煤气供需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大部分国有隧道窑能耗太高,而收费低又未能对其形成约束,最终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郝来春说,焦化总厂作为景德镇的市属国有企业,多年来,为了支持陶瓷企业的发展,在煤气价格上都没有与陶瓷企业计较,但进入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对焦碳生产行业实行宏观调控,该厂生产的焦碳价格不断下滑,截至目前,已累计亏损1900万元。此外,近年来水、电、煤等煤气生产原料价格暴涨,造成煤气生产成本大幅上扬,其与销售收入的反差,已导致焦化总厂年进账减少8000万元,令该厂不堪重负,焦化总厂再也无力承担巨额的陶瓷补贴。郝来春透露,他们已向有关部门提出报告,要求恢复2000年7月的煤气政府定价。
影响
落后隧道窑将遭淘汰
景德镇市遭遇的这一场“能源之痛”对该市陶瓷产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它将带来市场与计划经济残余势力的一场博弈,落后的陶瓷生产力最终将被淘汰出局。”景德镇市一位吴姓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景德镇隧道窑的用气价格是每立方米0.5元左右,包气隧道窑用气量占到了景德镇全市煤气外供总量的40%以上。作为一种落后的陶瓷烧成设备,隧道窑能耗高、工艺落后,只是在价格的保护下才得以延续,随着陶瓷业生产格局与能源供应格局的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杠杆的强力撬动下,入不敷出的焦化总厂自然“拔剑相向”。
反思
能源难以支撑陶瓷产业发展
景德镇市能源界的一位吴姓人士指出,此次“能源之痛”暴露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能源支撑。据了解,目前,已有美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地的22家外资公司入驻景德镇市。如果今年在景德镇市兴建的15个项目全部投产,将新增陶瓷产值17亿元以上,从而使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总量接近翻番,达到40亿元。而此前,该市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力争2010年陶瓷总量达120亿元。以景德镇市目前的能源供应能力,该如何支撑这数十亿元的陶瓷产值增长?
来自焦化总厂的消息说,该厂明年将投资7000万元完成4号焦炉的建设与1号焦炉的大修,2006年将再投资3000万元完成4号造气炉的建设。按现有发展速度,2008年焦化总厂对城市的供气能力将达到最大,即年供气4.2亿立方米。但据了解,即使以这个最大供气量预测,都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陶瓷产业的强势发展。
破局
放开气源市场引资参与竞争
业内人士指出,引进外来气源已成为支撑景瓷发展的必由之路。23日,能源与经济界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在气体资源市场运作战中,谁占据了管网这个平台,谁就抢占了先机。目前,焦化总厂已拥有270公里的城市管网,但因资金实力不济,并未全面完成城市管网化改造。该人士认为,政府完全可以放开气源市场,让外来投资参与竞争,打破行业垄断,全面实现气体资源市场化。焦化总厂也完全可以凭借自身的实力,利用管网优势,实现资源与资本的互换,迅速完成城市管网化改造。同时,引进天然气,与煤气混合解决能源支撑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