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金融经过六十年的摸索,尤其是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支撑了中国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但一流的经济体需要一流的金融,中国金融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挤占实体经济部分资源和利润、货币效率低下、内部结构失衡、总体流动性差等,自循环模式已难以为继。目前,以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金融多元化等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已悄然提速。
首先,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且挤占了部分资源和利润。几乎所有论述中国金融的报告和文章都会提到中国所谓的“两多两难”,即资金多但投资难、企业多但融资难。最显著的表现,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不足。工信部数据显示,2011年仅有15%左右的中小企业从银行争取到贷款。二是农村金融基础薄弱,对城镇化改革支撑不足。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国金融系统运行效率不高之外,就是金融强有力地挤占了实体经济本来应该分享到的一些资源,尤其是货币资源。有数据表明,2012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利润总额占到全国近2500家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50%还多。可以说,中国金融机构挤占实体机构的资源与利润的现象已经到了不可容忍、必须调整的阶段。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系统还过分地强调自身的价值、收益和安全。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应该支撑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追求自身利益和安全最大化。中国金融体系自重、自大、自循环的现象也已经到了无法持续的状态。
其次,金融体系总体的货币效率低下致社会财富冲水。有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的GDP是7.41万亿美元,M2是13.43万亿美元;而美国当年GDP是15万亿美元,M2是9.7万亿美元。就单位货币创造的GDP而言,中国是0.55,美国是1.55,笼统地说,美国的货币效率是我们的3倍左右。再换个角度看,1990年中国的货币总量是1.53万亿人民币,2011年89.56万亿,21年增长近60倍,而美国同期货币量只增加了不到2倍,中国同期M2增长速度为美国的20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1990年GDP1.86万亿元(0.38万亿美元),21年增长了20倍;美国1990年GDP为5.8万亿美元,20年增长近3倍,但货币效率1.6与现在基本相同。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