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过去我们常说,由于中国缺乏技术人才、缺乏技术积累 ,经济增长方式只能十分粗放。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受过训练的技术人才数量目前已经居于世界第一位。技术发明也数量众多,而且有些发明已经接近甚至突破世界前沿。现在的问题在于,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步履维艰,许多新技术死在摇篮之中,即使勉强转化成了产品,企业也长期做不大,新技术拖成了旧技术,企业也成了“小老头树”。症结在于缺乏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体制机制环境。
现在政府需要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首先要牢牢树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的观念,不要去插手自己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同时,要把注意力转向自己应当管的事情,并且把它们管好。其中,首要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在这个方面,政府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起不好的作用。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和得到的回报的一致性。政府对少数“重点企业”的政策倾斜,往往损害了众多一般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对于创新,需要做更宽阔的理解,不要一提创新,就想到高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拔地而起。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也都是重要的创新方式,可以直接带来利润。对于地方政府的改革探索和广大群众的改革倡议,我们应当热情支持,认真研究。对于已有的改革试验,应当及时总结,适时调整,兴利除弊,加以推广。只有把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结合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顺利地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