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艺术地产”的真相

“艺术地产”的真相

2011-07-03 来源:《陶瓷信息》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467
0 230

      掩盖的交易

      这些年,步潘氏后尘,中国大地上所谓的“艺术地产”如过江之鲫。然而手段均比老潘拙劣了寸许,显得更加急功近利。

      据笔者观察,目前大约有如下几类地产“艺术”行为:

      其一、请艺人为地产项目代言。例如当年响彻上海浦东的“香榭丽花园”项目,在建筑设计和园林风格上效仿法国凡尔赛宫的古典与浪漫,并开创性地邀请旅法画家陈逸飞作为香榭丽花园项目的形象代言人。陈逸飞一向以欧洲古典的写实油画风格而著称,恰与该房地产项目刻意营造的艺术氛围契合。且凭借陈的声望,该项目迅速赢得了一批“注重艺术修养的事业有成人士”的市场青睐。

      其二、借艺术活动营销造势。以地产界大亨保利和万达为代表,近些年来,地产商越来越注重借助艺术品拍卖、绘画、雕塑展览等会展活动吸引人气。有些艺术活动甚至直接在开发商的售楼中心进行,“艺术”的同时,现场签约销售。而那些被请去粉墨登场的艺术家和艺术品,却活生生成了“房托”。

      其三、以艺术地产、创意地产为名,行“廉价拿地”之实。近年来,房地产土地出让越来越公开、越来越规范,与此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动辄就有天价“地王”诞生,令多数地产商“血拼”乏力。于是,一些人主动迎合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幻想,以投资部分文化、创意项目大肆圈地,并巧立名目,将工业用地、农村集体用地悄悄变更为商业住宅、公寓项目销售。

      不久前,被业界称为“北京最大的艺术地产诉讼”落判。据称,该案件所涉及的艺术地产项目“上上苑艺术馆”总投资过千亿。而案件纠纷的焦点,恰与投资商借助“艺术”之名,圈占农村集体土地违规销售商品房有关。

      此前,在京城涉诉的“艺术地产”事件还包括798艺术区商业拆迁和通州宋庄艺术区“小拆迁”案,等等。

      从以上三种“艺术地产”的“画皮”手法中不难看出,对于商业性地产开发,“艺术”所扮演的角色是如此尴尬。它不过是地产商的一支花瓶,或一发催泪弹,在炫目的流光中,被击破的,是购房者的消费密码。

      业内通常认为,如果从房地产市场营销学的代际传承上划分,可以将中国的房地产销售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卖地段”,强调房子的资源环境属性;第二阶段是“卖产品”,强调的是房子的居住功能、品质属性;第三阶段是“卖生活方式”,侧重的是房子在物质层面之外的精神满足感。

      也恰是在“卖生活方式”的理论下,开发商开发出了所谓“艺术地产”的虚拟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艺术地产”的需求层面,他注重的可能已不再是房子本身,他会更加认同所谓“百万买房,千万买邻”的价值诉求,可能会纯粹是出于某种情感、情结和精神寄托,而一掷千金。

      因而,在“艺术地产”的衣橱里,悬挂的是五光十色的晚礼服:仿古的,媚洋的,中西合璧的,水火不容的……它们所对应的,是不同人的内心空虚和浮躁,以及生理的、心理的诉求。

      而对于“艺术地产”的玩儿家们,除个别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行为艺术开发商”外,大都会算一笔经济学的账:根据“微笑曲线理论”,最能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回报的,是位于左端的技术专利环节,和位于右端的市场营销环节。这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对应的是位于中间的加工制造“低附加值”环节。

      实际上,对于增加房子附加值的手段,除了“艺术地产”之外,还有诸多其他可选项,比如教育地产,体育地产,公园地产,旅游地产,等等。几乎可以编成“房地产X”档案。

      这其中,诸多个‘X’,实质上就是房地产完成附加值的载体。它们刻意强化的是地产的资源属性。如果一个地产项目本身的自然资源禀赋不足,那么,通过‘X’使之变成“艺术地产”,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

      2001年初,北京郊区出了一个叫做“万万树”的别墅项目,占地1800亩。算是一个“艺术地产”的极端案例。

      这个项目主打卖点是私家园林。开发商为此推出了“六层绿化”植树造林方案:围绕每一座别墅,第一层栽种合欢、栾树等遮荫树木,第二层栽种核桃树、柿子树等果树,第三层栽种玉兰、西府海棠等观赏树木,第四层为丁香、紫薇等观赏类花木,第五层为黄杨、灌木和草坪,第六层为爬墙虎等垂直攀爬类植物。如此一来,开发商竟成了绿化队。

      对于为何如此疯狂“绿化”,开发商不便明说的理由是,该项目一不靠山,二不靠水,三不靠历史文脉,等于是做别墅项目应具备的资源禀赋一样不靠谱。所以只能靠“艺术”、靠种树。

      扒开众多艺术地产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艺术与地产充满铜臭的商业合谋,丝毫称不上不“艺术”的商品交易。而在中国房价进入纯粹虚长、民生住房压力指数倍增的年代,全社会的普罗大众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房价继续如脱缰野马一样“艺术”下去。

      在中国,房地产是经济,更是政治。而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中,住宅去金融化、去投资化、向居住功能本质回归的呼声,比之“艺术地产”的叫嚣更加振聋发聩。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艺术地产”究竟还能“艺术”多久?它真的能代表中国房地产未来的方向?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