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新闻背景: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的岳阳市平江县,长石矿场资源丰富。据官方统计的数据显示,平江县的岩脉带不下4300条,长石岩体外露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其辖区内的梅仙、南江、三墩、虹桥等乡镇的数十个自然村,远景储量居湖南省之首。高峰时期,平江县有长石加工企业40余家,洗矿台93个,年生产、加工长石40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0%。
长石产业在给当地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埋下了隐忧。
由于其开采、加工投入相对较少,并且利润高、回报快,也引发了乱采滥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去年9月份,平江县政府下发了一纸《关于严禁非法开采、加工、经营长石的通告》,这个通告不但让全县95%以上的长石开采、加工企业和个体户都陷入了“生死劫”,并且导致了企业、个体户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对簿公堂。
最终,平江长石的这场“生死劫”,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陶瓷行业呢?
全民挖矿的年代
2011年3月14日的上午,阳光洒落在平江县南江镇大湾村村后的一处山林上。此地是平江县两大长石富矿区梅仙镇与南江镇的交界处。
62岁的老刘(化名)蹲在山脚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石坑里,双手握着铁镐,侧着身子,斜斜地往里面掏挖着。
“我挖了一辈子的长石,今天就给你们表演一下长石是怎么挖出来的”。十余秒钟之后,一堆大小不一、呈乳白色的石块就被老刘掏挖了出来。
“这就是长石矿石。”老刘说,这附近几千亩的山上、山下都埋藏着丰富的矿石,“随便一镐头下去都可以挖出矿石”。
顺延着大湾村旁边一条简易的公路往里走,采挖过矿石的山林一片接着一片,杂乱地呈现在记者眼前。站在高处或者远观,满目青山犹如被撕去了绿色的外衣,一片狼藉。此时的矿山里,除了本报记者一行与老刘之外,再无他人。一些挖出来的矿石和被遗弃的工具堆放在山脚下或路边,附近的几家长石粉加工企业此时也悄无声息,大门紧锁。
“原来可不是这样的”。老刘说,在去年9月份之前,不仅仅是大湾村,平江县梅仙、南江、三墩、虹桥等乡镇的数十个产长石矿的自然村的山上、山下几乎每天全部都是人和来往的运输车辆。老刘告诉记者,那时候,他们从山上挖出矿石后,再卖给当地的“二道贩子”或者直接卖给来本地购买矿石的广东、江西以及湖南省平江县以外的“矿石贩子”。为了卖到最高的价钱,老刘等人的手机里一般都存有几个本地或外地的矿石“二道贩子”的手机号码。
“其实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用打电话,石头一挖下来就被抢完了,而且价格并不低。”老刘说道。
老刘向记者介绍,平江人挖掘长石的历史悠久,不过真正兴起的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末。
1958年,平江县成立了一家名为“平江县非金属矿”的国有企业(已于2009年破产),依托县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营长石开采、加工。当地政府为了将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平江各乡镇村民上山采挖长石,企业负责收购。这个时候,平江人才知道山上埋藏着的“废石头”可以卖钱。
当时在政府的号召下,不但平江大部分乡镇的村民都涌到山里采挖长石,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来自平江周边县市以及广西、湖北等地的农民也加入采挖大军当中。当地至今仍流传着“种一年的田不如挖一个月的石头”的说法。
“那是一个全民挖矿的年代。当时,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山上挖石头,梅仙、南江、板江、冬塔、三墩、童市、虹桥、加义等乡镇的上百个村子都在不分白天黑夜地挖。”大湾村一名村民回忆说,那时候政策好,政府鼓励村民多挖,挖得多的还有奖励。“有几个人不但被评为劳模,甚至得到了一台拖拉机的重奖。
老刘也称:“那时上山挖石头常常人山人海,山上全是背着锄头、手拿铁锹的人。除青壮年外,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五六岁的娃娃,不少人甚至把被褥、干粮、饮用水都搬到了山上,为的就是多挖石头。一个个山头用不了几天就会被‘啃’掉一大半”。
平江县长石粉企业协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平江县依靠人工挖矿的模式是因为平江县长石储藏量虽大,但是多数长石矿藏为“鸡窝状”(指当地矿藏多为分散性的零星矿藏),不适合机械作业,所以当时政府鼓励本地农民手工挖掘,再统一收购。
“到1982年起,平江非金属矿已经完全终止了自己直接开采,而是完全依赖农民手工挖掘,集中收购加工,该模式一直维持到2009年平江非金属矿因经营性亏损倒闭。”这位人士说道。
形成产业链
今年63岁的王强(化名)是借助平江长石产业发展起来的第一批致富者。
据他介绍,从1958年起的几十年间,平江县的长石产业取得了长足地发展,为平江的财政收入及周边10余个乡镇10余万农民的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少过去还住着茅草房的村民也依托长石产业的发展逐步改善了生活条件,部分村民甚至通过长石产业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平江非金属矿的长石粉产品更是被认定为国家对外贸出口的免检产品,其产品品质受到了国内外许多陶瓷、化工、釉料企业的高度认可。
事实上,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陶瓷行业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一路高歌猛进。随着陶瓷行业规模、产能的日益扩大,作为陶瓷坯体配料、陶瓷釉料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的长石矿物此时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此时的平江长石行业,借助其“对外贸出口的免检产品”的称号以及其产品品质高、质量稳定、开采量大、供货稳定等优势,深受国内尤其是广东佛陶集团等企业的高度认可。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王强等部分有远见、头脑灵活的村民开始尝试当矿石“二道贩子”,将村民从山上挖下来的矿石收购,再以略高于当时收购价的价格卖给平江非金属矿,而平江非金属矿也由此省去了进山收购的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王强说,虽然当时收购一吨矿石赚取的是微利,但是由于收购量大,一年下来,“我们还是赚了不少钱”。
王强等人收购矿石赚了钱的消息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不久,平江县很多乡镇的村民也进入了矿石收购的行列,同时也引来了外面多股资金进入平江坐地收购矿石。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收购石头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乱了,也基本上赚不到什么钱了,就开始考虑转型或者多元化发展。”
“当时,县城的一些宾馆经常住满了来自佛山等全国各地陶瓷、釉料企业的采购人员,他们都是带着现金排队购买我们平江的长石粉。而那时候我们这里还只有平江非金属矿可以加工长石生产长石粉,基本上是供不应求。”
“有一年,有一个来自佛山的采购员足足在平江住了半个多月才买到十来吨的长石粉。”王强说,当时佛山及全国各地对平江长石粉的大量需求深深地刺激了他们的神经。
而此时的中国,正是民营经济发展风生水起的年代,平江县政府也鼓励一些社会资金创办乡镇企业,做强县域经济。
1991年,平江县第一家私营长石加工厂——昌江长石粉厂成立。第二年,昌江长石粉厂不但还清了全部债务,并且开始盈利。
借鉴昌江长石粉厂的成功模式,越来越多平江人开始尝试涉足长石加工领域。
“到了1993年左右,平江的私营企业呈爆发式发展,我们厂就是那时候成立的。那时候办长石加工厂也简单,就是凑些钱或者到银行贷点款,搭建一个简易的厂房,在买一两台磨粉机就可以开工生产了,总共投资100万左右。”王强说,到1993年底,平江县出现了30多家长石加工私营企业。而与此同时,平江县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长石产业为中心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包括了采矿、洗矿(原矿石含大量泥沙,须经过冲洗)运输、加工、销售等众多环节。据平江县非官方统计数据,到本世纪初,全县有超过10万人以上围绕这个产业链生存。
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据王强介绍,1994年前后,整个平江县拥有长石粉加工厂近40家、60多台磨粉机、数十个洗矿台,成为了平江县的一项支柱产业。
“这个时候是平江长石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从事采矿、洗矿还是加工、销售,总之这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赚到钱。”王强说道。
此时,长石产业在给当地带来收益的同时,由于其开采、加工投入相对较少,并且利润高、回报快,也引发了乱采滥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对此,王强也表示,从1992年以来,平江长石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过由于政府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导致经营长石的私营企业、个体户越来越多,大量的游资也纷纷涌入到这个行业内,致使彼时的平江呈“百家生产”、“洗台遍地”的态势。
平江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也向记者介绍,“到了1995年以后,平江因发展长石产业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并且愈演愈烈,制止乱采滥挖长石、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
“当时位于汩罗江上游的昌江河畔,无数个山头被夷为平地,那些突兀的小山包上,岩石裸露,千疮百孔;山下沙石成堆,河流淤塞,惨不忍堵。83公里长的昌江河,有32公里严重淤塞,河上的四座小水电站因淤沙严重而减少年发电量40%。”
“地处幕阜山上的虹桥镇大山村,两三年的时间内,全村仅有的100多亩旱地荡然无存,一条与外界联系的羊肠小路也被山洪改道了。更为严重的是一条集灌溉、饮水于一体的小溪也销声匿迹了,居住在此地的山民只好到几里开外的地方挑水喝,至于早已干裂的农田,干脆成为了长石的贮藏、收购场地。”
“平江县内的其他乡镇,尤其是长石矿主产区的梅仙、南江、三墩、虹桥等乡镇数十个自然村的生态环境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另外,每年因开采、加工长石致伤、致残、死亡的人数也不断上升。”这位官员说道。
根据平江县2006年6月公布的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因开采长石破坏的植被达16.5万亩,每年有10万立方米的土沙流失,植被破坏面积也以每年4700亩的速度递增。水土流失面积由50年代的82平方公里,扩至现在的1019平方公里,河床每年抬高10~30厘米,已有8.5万亩农田被水冲砂埋,3800余亩农田完全沙化抛荒。1995年以来,长石开挖的集中地区因旱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个多亿。”
不过,对于上述官员所列举的事例以及平江县官方所统计的数据,王强等人认为这是“没有通过调查核实,所述事实不实。政府有编造谎言、扩大事实、哗众取宠、欲加之罪之嫌。”
据记者了解,1997年3月,平江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平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汇报。
“挖长石致富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乱采滥挖,破坏植被,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是得不偿失。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清醒头脑,坚决制止非法开采长石,给子孙后代留一条生路。”时任平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朱朝华在当天的会议上发表了上述讲话,并责成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坚决刹住乱采滥挖长石之歪风,定期向平江县人大反馈整改情况。
此后,平江的长石产业开始受到了一轮接一轮的整治风暴。1999年、2002年、2007年,平江县政府先后对辖区内的长石采挖者、加工厂、洗矿台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专项整治。
“几番整治下来,我们虽有损失,但尚未‘伤筋动骨’,工厂还是可以正常进行生产的。”王强说道
平江县长石粉企业协会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截至到2010年,平江县共有93个洗矿台、36家长石粉加工厂、55台设备,年产长石粉达到了40万吨以上,产值过亿元,产品远销国内外。
长石“生死劫”
让王强等人意想不到的是,经历了前番几轮整治之后的平江长石产业还将遭受更为严厉的整治。
2010年9月5日,或将成为平江长石产业的“生死劫”。
当天,平江县政府下发了一纸《关于严禁非法开采、加工、经营长石的通告》,平江县从2010年9月5日起在全县开展长石矿业专项整冶工作。其整治目标是:“全面禁止长石采挖;全面取缔长石洗台;全面禁止运输、经营长石;全面取缔长石加工厂;已经取得行政许可的加工厂必须停业整顿,冻结长石加工厂的一切行政许可审批……”
根据这个通告,平江县95%以上从事采矿、洗矿、加工的企业和个体户都必须被取缔、关停。
随后,平江县政府成立了“平江县长石矿业整治工作指挥部”,从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工商局、安监局、国土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等职能部门抽调200名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行动队伍,整治长石矿业。
此次整治,让平江县长石业界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奈。
“我们仿佛一夜之间就由合法变成了非法。”南江镇经营洗矿台的阳明(化名)告诉本报记者,以洗矿行业为例,这是随着上世纪80年代平江长石业取得长足发展而衍生的一个产业,也是整个产业链上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平江的长石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平江县的93家洗矿台由于历史原因和政府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几乎都没有证件和执照。但是这些洗矿台绝大部分位于平江县城通往梅仙、南江等乡镇的106国道上,已经在政府部门的眼皮底下生存了几十年,为什么之前没人找我们需要办理证件或者说我们非法?”
让阳明感到无奈和气愤的还不仅如此。他告诉记者,去年9月16号之后,平江县内的洗矿台几乎全部遭到了强拆,并且没有任何的经济补偿。
“他们是开着挖机带着警察来拆的,拦都拦不住。”
事实上,与阳明一样无奈的还有平江的采矿业。
“从上世纪政府鼓励挖矿并且实施重奖,到现在变成‘非法’,列入了整顿取缔之内,并且四处抓人,政府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为?”平江一位从事采矿近40年的人士如此说道。
此外,长石加工企业、运输车辆等,也都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停电、禁运等方式的“重拳出击”。
不但如此,阳明还向记者透露,2009年的时候平江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从外地引进了一家名为“华鑫矿业”的长石粉加工企业。整治前,该企业的厂房和其他设备均已基本安装完毕,县里主要领导也曾多次到该企业视察,“但是它的命运也跟我们一样,不能生产。”
这次整治,涉及到了整个平江长石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本报记者从平江县长石矿业整治工作办公室今年2月28日印发的《平江县长石矿业整治工作情况汇报》上了解到的内容也说明了这一点:
“禁采方面,全县滥采滥挖得到了有效控制,矿区群众上山采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县专门用于开采长石的46台挖机、249台铲车停止了作业,其中扣押挖机3台、铲车12台、关闭许可采矿点9个;禁洗方面,全县93个洗台经过多轮回的打击整治,全部拆除;禁加工方面,全县36家长石加工企业于9月26日全部停电停产,从查找法律依据、查找企业手续是否合法入手,查找漏洞,抬高门槛,终止办理企业年检、审批的手续,加工企业逐渐减少;禁运方面,全县设立检查站11个,抽调工作人员116人,实行24小时值班检查,全县261台贩运车辆全部停运,没收长石粉21吨、长石原矿500多吨,并且有效禁止了长石外运现象……”
“在政府部门的围、追、堵、劫下,去年9月15日之后的平江长石矿业一片萧条,矿山变得宁静,加工企业的机器停止了轰鸣,洗矿台成了一堆废水泥,车辆也无声无息地停放在了家里。”南江镇另外一位从事长石加工的人士如此形容整治后南江镇发生的变化。据他介绍,靠长石产业发展起来的梅仙镇和南江镇,昔日车来人往,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输车辆、采购商络绎不绝,镇上的宾馆、酒店基本爆满。
“去年整顿之后,镇上也变得很冷清了。”这位人士说道。
记者3月13日~17日多日在平江县梅仙、南江等乡镇、矿山采访时所看到的实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可知的未来
当地多方人士反映,去年9月份开始的这场整治风暴,给平江县的整个长石产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阳明告诉记者,一个一般规模的洗矿台最低投资需要50万元以上,规模较大的需要投资100~200万元不等。
“平江县80%的洗矿台都是在2005年以后投资建立的,大都还没收回成本,现在基本上变成一堆废铁堆放在家里。”阳明表示,很多洗矿台都是多人出资或者借贷投资兴建,如此一来,势必造成很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事实上,早在去年整顿开始之后,王强等人就曾经到湖南省政府上访过,湖南省政府责令平江县政府妥善处理此事。然而,王强等人对于平江县政府对此事的处理方式十分不满。
据王强介绍,上访事件发生后,平江县政府同意长石粉加工企业从2010年11月中旬到到年底可以开工生产,但是其处理方式让王强等人觉得不可思议。
“政府的处理办法就是征收重税(外运长石原矿收取矿场资源税30元/吨,长石加工成品收取矿场资源税70元/吨)和禁止采挖原矿,并且严禁农户及原洗台业主库存的原矿不得进入县内生产企业加工,但又同意加工企业消化库存。”王强表示,“这是一个明眼人都知道根本行不通的办法,即使县政府恢复供电,同意让我们生产,但是没有矿石,我们单靠库存又能支撑多久?那还是要把我们逼死。”
即便如此,王强等人仍是照章执行。
不过更让王强等人无法接受的是政府的政策一天一变,从去年9月份开始整治到现在,政策变了无数次,但是对于长石粉加工企业下一步何去何从,政府部门至今仍无明确答复,
“现在我们这36家加工厂大都已经半死不活了,损失最大的是那些刚刚投产不久或者还没有投产的,几百万的投资基本上是打了水漂。”
另外,王强告诉记者,36家长石粉加工厂在外面的货款总共还有7000多万元尚未收回,如果不能生产、供货,7000多万元的货款极有可能无法收回。
“我们这36家工厂还欠农民的长石款3000多万元,如果工厂倒闭导致这笔钱无法偿还,也将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农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如果真的全面取缔,36家加工厂、93个洗矿台、几百台运输车辆,还有大量从事采矿、洗矿的村名,从业人员不低于10万人,我们这些人将何去何从?”
“我们这36家长石粉加工企业里面,有32家是进行了工商、税务登记,领取了营业执照的,是有法律保障的合法企业,有权利要求政府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关于水土流失等情况,也不是一时造成的,过去控制不严,管理不力,政府也有责任,何以现在将责任全部推在我们身上?”……
王强表示,他们已经多次通过联名上书、开会、游行等方式将情况反映给平江县政府,但是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3月15日上午,平江县长石矿业整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李江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平江县因乱采滥挖长石导致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一系列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已经多次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平江长石以往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但是近年来平江长石所做的贡献远不及它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去年整个平江县长石产业上交的税费不过200多万元,但是政府用于环境治理、植被恢复、河道疏通等方面的投入远远大于这个数字,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李江松表示,此次整治,平江县委、县政府下定了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达整治目标决不收兵。”
“为了走出前几次‘整治——反复——整治’的模式,平江县委、县政府总结了以往经验教训,严格按照‘政府统筹,上下联动,属地管理,依法打击,全面整治,先禁后治,长治久安’的原则进行。经过前期近半年的工作,我们现在已经基本达到了全面禁采、禁洗、禁加工、禁运输的目的,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李江松说道。
此外,他表示,今年平江县委、县政府仍会全面禁止非法开采长石、全面彻底取缔长石洗台、全面整治长石加工、全面禁止长石矿料外运,“争取在2~4年的时间里关闭平江所有的采矿、洗矿、加工企业,以后通过科学规划在重新开采。”……
3月15日,平江县长石矿业整治工作指挥部再次召集王强等人召开会议,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长石加工企业规范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全县所有长石加工企业厂内不得设置洗台,从事非法长石的清洗加工,凡有洗台的限2011年3月25日之前一律自行拆除,预期不拆除的将依法强制拆除;长石加工企业严禁收购非法矿产品……”
多重重压之下,平江的长石产业陷入了绝境。
“保护环境、恢复植被的正确整治我们拥护,但是像这种一刀切的整治我们表示无法理解,我们将通过一切手段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王强说,他们将再次通过多方努力,以求得一个合法、合理、妥善的处置方案。
事实上,平江县政府的这场长石开采整治行动,已经对陶瓷产业造成巨大影响,不仅价格走高,供货也已经空前紧张。(周建盛 龙财金 )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