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企要创新蓄势待机再发
2009-04-11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周娟娟
阅读:1252
日前,在泉州调研石材和建筑陶瓷产业时,中国建材工业联合会会长张人为表示,2009年我国建材工业下行风险大,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是建材工业发展较为困难的阶段。但是,从当前看,逐渐“回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基础设施、保障性民生住房建设对建材产品需求趋旺的拉动作用成为建材行业最基本的外部利好。期间,记者就当前危机中,泉州建材企业面临的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两大问题采访张人为及有关业内人士。
申报技术中心支撑企业创新
记者:应对危机,泉州不少建材企业以开发新产品来搏击市场份额,有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吗?
张人为:我们过去常说建材工业“大而不强”,就是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建材工业联合会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在产业重大技术专项、产业支撑技术研发项目方面,积极推进自主创新。逐步制订有关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在优势企业开展建设行业技术中心的试点工作,积极向国家推荐具备条件的企业申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大力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创新技术成果。泉州的建材企业可以好好利用这方面的资源,积极申报企业技术中心。
吴国良:节能是建陶行业的首要任务。我们与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合力承接了国家建设部、科技部节能减排攻关项目。经过多年研发努力,取得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板生产技术与工艺,打破了欧洲企业长期以来的技术垄断,实现了陶板的国产化生产。
实践证明这种适当超前的创新尝试是对的。如果一直生产传统产品,危机来临会面临微利、市场萎缩等种种困难。去年以来,我们不断推出新产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支撑企业在危机中挺过来。
杨加良:代表节能环保发展方向的复合板领域的竞争刚刚起步,为单个企业介入市场带来机会。通过技术改进,我们自行设计了国内惟一一条石砖加工流水线,可将1立方米荒石料切成120平方米板材,利用率翻了三番,还能实现标准化生产,节省了大量原材料。
蓄满库再放闸品牌成变现易
记者:危机中,有一种言论说“现金为王”,可泉州不少企业投下重金搞研发,如何避免因此可能带来的资金风险?
张人为:作为单个企业来说,开发一种新产品在研发方面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财力,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压力自然更大,市场开发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尽快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据龙头地位。建材行业中很多新产品的核心技术门槛并不高,行业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企业市场推广顺利,更多的产品“变现”,进而支持扩大产能,逐渐提高品牌影响力,才能永远走在前面。
杨加良:我们遵循一个原则:要发箭首先要把弓拉满,再瞄准目标。当前危机下,还是要打造完善的营销网络,以品牌化模式来运营,减少利润分流。打造终端品牌,我们可以水库蓄水,等一定时机再放闸。此前的五年时间内,我们公司没有新的投资,主要在集中精力做渠道建设。
吴国良:前不久北京一个大工程举行陶板招标,我们以鼓励用民族品牌的名义与设计师进行接触,对方却以“你们太年轻了”为由委婉拒绝。虽然如此,我们认为与一流设计师相识就是最大的收获。其实,这就是一种品牌的宣传。走与设计师合作的路子,本身就是一种高端产品品牌建设的渠道之一。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