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评述 记者 苏振明)《陶瓷信息》报近两期先后在A3“爱陶者说”言论版,刊登了张永农先生的文章《协会不在多,而在于能否真正为企业服务》和署名为一言的《不是协会多了,而是协会管理体制需要变革》一文。张老先生认为对于目前中国陶瓷行业,不需要那么多协会和联盟;而另一“爱陶者”一言先生则重点强调“实现协会少而精的愿望,恐怕最好的办法是变革协会体制,即通过协会之间的竞争,提升协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意识,最终达到去芜存菁的目的”,同时却肯定“不是协会多了”,尽管其未必认为目前协会少。
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陶瓷行业存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甚至区镇一级的协会或联盟等确实有泛滥之味道,尽管“泛滥”一词略有夸大。在被有意无意人为地放大了“量”、 “能”和“功”的协会运作背后,其“质”却得不到保证,至少站在陶瓷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一弊端表露无遗。有量无质,我想这是国内陶协本身的悲哀,也是全行业的一大悲哀。
纵观国内数十年来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迹象,我们发现,中国人自身的一大缺陷就是追量求大,文化大革命时代“放卫星”就是典型例子。时下,只要和陶瓷扯上一点关系的省甚至市都打着“发展当地陶瓷产业”的旗号建立协会等组织,还美其名曰“上链政府下接企业”。与南国陶都佛山一江之隔的肇庆也于2007年年底建立“自己”的协会,尽管出发点是好的,操作方式未免欠妥。在协会多如牛毛的这个行业里,在缺乏运营人财资本和实践经验等综合条件下,倘若同属大佛山陶圈的清远、河源、江门等地都自立门户,那一个个政出多门、各唱各调的和国家级、省级协会对接不当甚至“背道而驰”的协会岂不变得满天飞?
笔者比较认同多年担任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会长的鲍杰军先生的观点,这位在陶业里奋斗30多年的现任佛山市欧瑞特集团董事长的学者型企业家在其新著《中国智式》的“构想篇”中专辟一章,深刻论述了目前国内建陶行业协会组织松散、管理混乱、上下脱节以及职能空虚等问题,主张在设想中的中国陶瓷工业联合会框架下成立中国建筑陶瓷协会,“建立一个以建陶协会为主、产业联盟为辅、各级地方协会层层负责、与政府部门紧紧配合的新型产业组织体系。”尽管这种构想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现实难度,但比起来现行的协会制度及操作效果,还是值得期待的。借鉴建陶强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根据产业链当中不同的环节而成立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协会的做法,我国建陶产业同样也可以对内协调各产区各流程的关系、对外维护本国产业的利益,对上代表行业影响国家有关政策,对下可以广泛号召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和产业发展规则。
恐怕大家对去年的“中国名牌”事件的回忆还很清晰。当时国家名推委公布将建筑陶瓷从“中国名牌”评选目录上剔除后好一段时间里,各级的协会做了哪些工作?当“中国制造”在国外市场面临反倾销和质量、安全信任危机两大问题,而在国内市场则面临“节能减排”的空前压力时,两大国家级协会做的工作又是否让大部分陶企满意了?热衷置自身的公信力和声誉不顾,人为地封“城”、封“都”和封“馆”的协会少遭社会各界质疑和抗议吗?进入2008年,走在关闭、转移或提升十字路口的陶瓷产业,得到协会的政策指引又有多少?
其实,张永农前辈和一言先生以及本人,甚至更多业内人士,都持有“协会不求多,体制需要改”的基本看法,只是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逻辑稍有不同,表述方面略有差异而已。尽管有着历史和社会体制转变的客观因素,但对自身身份和功能定位尚不明晰的各级协会还是应该作深刻反思和改革的。协会强则陶业强,陶业强则国力壮!既然被扣上“污染”帽子的陶企都开始被迫搭上这班“提升”车,被弹被贬形同虚设的各级协会又岂能落下?!中国的陶瓷的协会,是时候对“多”的症下“改”之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