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当代语境中的“草根”,并非单纯意义上的“经济弱势群体”——这是草根与网络流行词“ 丝”的细微区别之处,而是王小波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如今这大多数不再沉默,在市场经济的推波助澜之下,反而以“顾客”的身份荣登评判者的高位。
许多电视选秀节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掀起了人们高涨的参与冲动,并迅速执收视率之牛耳。
近期江苏卫视热播的《最强大脑》,便是这样一档“为草根搭台”的真人秀节目。
《最强大脑》的基本运作逻辑是,每集拟定一个主题,邀请音乐、体育等领域的高手挑战,并以科学分析的方式给予评判,失败者淘汰,优胜者晋级。虽然请来专家、明星(亦即所谓的“精英群体”)助阵,并冠之以“大型科学励志类真人秀节目”的招牌,其精神内核却是极为明显的对草根阶层的迎合。那么,这些节目又是通过哪些手段,借以赢得草根阶层的支持与关注呢?在此不妨聊作分析:
其一:立足草根,寻求认同。参选嘉宾来自草根,无论其出身背景,还是价值观,都能迅速唤起荧幕前观众的认同感。这同时意味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二:猎奇心理,平中见奇。参选者往往在某一领域内有着令人咋舌的才能和表现,其身世、背景也饱含着与平凡生活大为不同的戏剧化色彩。可以这么说,一档选秀节目能否平中见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生命力。
其三:晋级PK,营造张力。人们对于PK的爱好,甚至能够夸张到“关公战秦琼”、“独臂刀大战座头市”这种无视背景直接穿越的地步。真人秀节目同样不会放弃这一手段,优胜劣汰,一波三折,而收视的黏性也会因此大大提高。
其四:精英参与,树立权威。精英阶层本身的影响力,无疑会直接转化为收视率的一部分同时亦是一个权威标杆。然而同样毋庸置疑的是,精英阶层在选秀节目里正在逐渐地“客场化”,而充当起“陪太子读书”这样的角色。
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草根阶层的崛起已成为不同市场主体都无法忽视的现实。追求收视率的电视栏目必须深刻发掘普通民众的喜好才能提升平台的影响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需要维护其庞大的用户群体才能依靠用户黏性去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工具降低投资门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散户的投资,最终完成了滚雪球式的量变。以市场的逻辑理解问题,民众的选择未必都是对的(市场的盲目性),然而选择民众的却几乎总是对的(基于客户需求分析的市场决策)。而以扩大影响力为目的的运作,则无不围绕着最多数人群的兴趣而展开。近年来流行的许多“微”字头的流行语汇,诸如微营销、微电影、微关注等等,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一股个体影响有限、但是群体基数非常大的力量正在慢慢崛起,而这正与上世纪初思想家们所呼唤的“庶民的胜利”不谋而合。
文化产业关注草根是一个讯号,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是民众的觉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平、竞争等理念的认同与发扬。同样,这种“庶民的胜利”并非停留在电视节目领域,而是可以发展到任何商业经济能够涉足的地方——只不过在这些领域,我们称之为“用户体验”罢了。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