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中国陶瓷网讯 远泰推出了全新的一次快烧微晶石体系!这一消息传来,颇让行业为之震惊。
有着“最具竞争力微晶石原辅料解决商”美誉的佛山远泰陶瓷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泰”),一向在二次烧微晶石中有着牢不可破的地位,无论是产品的美誉度,还是市场的占有率,都将其他竞争者远远抛在身后。有业内资深人士称,远泰在二次烧微晶石原辅料的市场中,最高时曾经拥有高达90%的占有率!
微晶石,究竟是一次烧好,还是两次烧好?这其实是一个行业内争论已久的话题。早在去年4月20日的2012微晶石发展调研暨高峰论坛上,众多行业专家也各持己见,探讨得好不热闹。
有趣的是,佛山远泰陶瓷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巫汉生,面对当时论坛的主持人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博士的再三追问,在一次烧问题始终采取了谨慎回避的态度,以“今天不主要谈论这个问题”为由,没有正面回应。
正当行业里面所有人都以为,远泰会出于经营战略的需要,选择放弃一次烧产品以维护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利润时,仿佛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们居然高调推出了全新的一次快烧体系!
一次“快”烧,与一次烧,究竟有什么区别?它能颠覆一次烧的原辅料格局,再造远泰在二次烧里面的神话吗?
一次“快”烧,与二次烧,是不是会演变成远泰用自己最锋利的矛,去攻击自己最坚固的盾的左右手互博?
微晶石,依然是瓷砖利润最丰厚的品类
作为陶瓷行业近几年的新宠,微晶石以其晶莹剔透的质感、光滑细腻的质感、色彩鲜艳的视觉,成为陶瓷乃至建材工业中,最接近于玉石体验的高档产品。其无以伦比的奢华装饰效果,巨大的产品附加值,满足了不断追求更舒适居住体验的高端消费群体——是一种真正配得上高档别墅或商业会馆的装饰材料。
由于高端定位所带来的丰厚的利润,以及看似一望无垠的蓝海,让少数的先行者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特别是2011年以来,陶瓷行业的跟风现象又再次在微晶石领域中出现,无论是规模巨头,还是个性品牌,都争先恐后地杀入这个市场,一时间城头林立大王旗,一片马嘶人喧,莫衷一是。
让我们点开百度的搜索界面吧。键入“微晶石”,百度检索到3130000个结果,而在百度文库里面,亦收录了约46200篇文档。键入“抛光砖”,百度检索到5790000个结果,但是没有百度文库。键入“仿古砖”,百度检索到5440000个结果,也没有百度文库。键入“全抛釉”,百度检索到123000个结果,百度文库收录了8250篇文档。
这样的搜索结果,我们可以粗略地解读为:微晶石已经成为行业中最有技术含量、生产难度最高、生产成本最高的产品。以产品品类来说,微晶石的消费已经仅次于传统的抛光砖与仿古砖,成为中国瓷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力产品。然而,它对于技术和设计等综合价值的需要又是最高的,所以业内对其探讨的深度当居前列。
事实上,由于生产微晶石的技术门槛比较高,需要比较有力的技术支撑,真正要做得比较好,需要靠研发、生产、营销综合实力才能够完成。在2001年的时候,行业内就有一些企业进入微晶石的研发和生产,比如博德、东鹏、新中源、嘉俊、欧神诺是比较早期进行研发和生产的,但由于当时技术还不完全成熟,所以最后很多企业交了巨额的学费,在市场中只流行了几年,面还不是很宽。
谈及行业历史的话,整个中国陶瓷行业都应感谢博德、嘉俊等企业在析晶微晶领域内的坚守,使得微晶石这类产品所创新的美学价值逐渐为消费者所接受,并将瓷砖的价值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块微晶石,贵过同面积的液晶电视!”这是奇迹,也是对于创新价值的充分肯定!
2009年下半年,远泰制釉“抛晶引玉”,推出了震撼业界的抛晶玉石类产品。或许可以说,正是以此为标志,整个中国陶瓷业,由此进入了全面的“微晶石时代”。
两次烧成的抛晶玉石,它的熔块层、玻璃层比较厚,有2-3毫米,有一定厚度就可以在抛光机上抛,表面平整、光泽如镜,表现比较充分。加上熔块层有一点朦朦胧胧,形成与天然石材一致的半透明玉质感——无论多名贵的石材,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非常逼真地再现出来!
2010年,远泰制釉全面转型,将独创的“抛晶玉石”产品,无论从最终表现力上,还是从生产稳定性上,推入到一个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与巨人同行,才是伟大的”。远泰并没有因为产品大获成功,就急于扩大产能,把釉料卖得全行业皆是,而是通过与新明珠、唯美、东鹏、嘉俊、博德、欧神诺、诺贝尔、金牌亚洲、鹰牌、欧美、新中源等高端品牌企业的共同合作,组成了一条良性的产业生态链,二次烧微晶石也由此成为有史以来陶瓷砖市场销售价格最高的一类新产品,终端价格每平方米达到几百乃至上千元。
“有人说,远泰已经处于高端釉料领跑者的地位。我个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就算我们有所成就,那也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合作伙伴的成功所带给我们的光环。”巫汉生不无谦虚地说。
在微晶石领域,欧神诺曾凭“IC微晶宝玉”在2011年创造过一个家庭装修销值80万的神话。而时至今日,新中源旗下的微晶石品牌欧洲之星,目前在终端的导购价依然高达2000元以上!
“缓慢”推出的一次“快”烧
2012年,可以说是微晶石年。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全国几乎所有的厂家,都曾经打过生产微晶石的主意。据尹虹博士所做的相关统计,10年前只有6家陶瓷厂在做微晶石,而截止2012年初,全国估计至少有60条生产线在做微晶石。
另有说法称,仅2011年一年,全国至少新增了100条微晶石生产线左右。
而进入2013年,微晶石在终端市场受追捧程度丝毫不减,但许多厂家却逐渐冷却了这一领域的野心。何也?
由于微晶石复合板是玻璃与陶瓷体相结合的产品,在传统的生产工艺上必须靠两次烧成才能完成,这样不仅造成产品成本高企,同时也存在产品的合格率偏低、两部分介质吻合程度差等一系列局限。事实上,有许多企业正是无法解决成品率问题,才不得不黯然退出这一领域。
在这种状况下,运用一次烧成技术生产微晶石成为所有生产企业急切攻克的技术难关和共同的梦想。而2011年,鹰牌陶瓷率先取得一次烧的成功突破,并由此完成品牌的华丽转身,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更多的企业,由于错过了二次烧的辉煌时期,都企图“弯道超车”,效仿鹰牌在一次烧微晶石领域中获得巨大商业价值,于是一时间,行业内都是一片大干快上一次烧微晶石的奇景。
“原材料和晶体一次结合来达到一次烧成,具有非常大的技术难度,在试验过程中,产品不断出现大溶洞、波浪形、破裂等现象,在物理性能上过不了关。”主持研发一次烧微晶石的鹰牌副总裁陈贤伟,曾这样跟记者介绍过一次烧微晶石的重重困难。
据陈贤伟介绍,一次烧成的技术难点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原材料基础配方的确定,其次是窑炉的烧制影响,第三是达到坯体的平衡。
于是,更多企业折戟沉沙在一次烧微晶石项目上。
“在一次烧刚兴起的时候,我曾经表达过不同意见。因为远泰其实在一次烧项目上已经有了多年的技术储备,但我们发现,从整个生产大环境来说,还有很多生产工艺还没有完善,需要慢慢的一个时间内探索。”巫汉生不由惋惜地说,“可是很多人误会我,以为我是出于自身的商业利益出发,攻击新技术新材料,所以我只好什么话都不说。”
原来,这才是巫汉生在微晶石发展论坛上,面对一次烧和二次烧之争,始终保持沉默的缘由。
“可能大家都觉得,陷入低谷的鹰牌都能凭一次烧微晶再造辉煌,为什么我不能?”但很多人都忘记了,鹰牌是国企,有着多年的技术积淀和上市公司的规范化管理经验。而且,一次烧微晶,可以说是鹰牌的荣誉之战,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临危一搏。这和其他厂家的投机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立场决定了态度,技术路线决定了产品效果,体系的不同决定了结果的差异。在各厂疯狂上马一次烧微晶之后,大家才发现问题重重:由于一次烧微晶颗粒始熔点较低,容易产生坯体排气的困难,在釉层内形成大量的微气泡和针孔,影响了以清澈通透为最大特点的微晶石的审美效果,优等品率低得惨不忍睹,使得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若是为了保障坯体和釉料膨胀系数的匹配实现理想结合,则需要铝含量达到21%的优质坯体原料,更是增加了陶瓷生产企业原料组织的难度和成本,因为这种胚体如今已不多见。不但如此,那些匆忙上马推出的一次烧微晶石釉料,不论在发色、耐酸碱度等多项指标上,都与二次烧有较大差距。而烧成时间动辄长达二到三个小时,使得一次烧连理论上的节能优势都丧失殆尽。
而将一次烧真正推向绝境的,则是因为技术和效果的差距,无法达到一线品牌的高质量要求,所以大多流向了三线四线品牌,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很多技术型公司为了抢占市场先机,往往都是一边开发,一边推广,然后一边完善。”巫汉生道出自己的心声,“这种模式不能说是错的。但是,作为陶瓷生产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技术公司,一旦向行业推广了一项不成熟的产品,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却是难以估量的,我们必须对客户负责。”
按照远泰的理解,从二次烧到一次烧,并不仅仅是烧成次数的简单缩减或者浓缩,而必须从产品的最终效果出发,用全新的技术路线重新规划产品体系。
“可以自豪的说,经过我们为期2年的反复调试验证,一次快烧技术已日臻成熟:第一是烧成时间大大缩短,60—70分钟就可以完成,烧成时间是市场上现有一次烧产品的1/2—1/3;第二是将坯体的铝含量要求降低到了18—19.5%,普通全抛釉的坯体原料就可适用;第三是解决了耐酸碱度和发色的问题,清透度完全可以与二次烧的效果相媲美。”在巫汉生看来,远泰这次推出的一次快烧体系,是继2009年推出二次烧微晶石体系的又一大突破。
“巫总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远泰的推广总监胡广华对自己的老板充满了敬佩,“他总是在团队内反复强调,企业经营就是要服务好客户,要对客户负责任,负责任的最终体现就是要帮客户创造最大价值,从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在他看来,把没做到自身极致的产品推向市场,就是对行业的犯罪。”
那么,远泰此次的一次烧微晶料,是否如同他们自己所想,已经将性能做到极致呢?
远泰与微晶石,不得不说的故事
远泰的成功,在整个陶瓷上下游产业链来说,都显得有些另类。
纵观色釉料行业,其他做色釉料的老板大都是学陶瓷专业的科班出身的,唯独巫汉生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然而正是这种“无知者无畏”,才是远泰在微晶石领域大获成功的企业基因所在。
从一开始,微晶石就充满了争议性。一代微晶石产品的耐磨度并不理想,而且由于制造工艺复杂导致成品率低下,产品定价也一度极为尴尬,高昂的售价在市场上一度并无人认可,业内对此类产品一直持怀疑态度。
2004年,远泰投入了1000多万用于微晶石新项目的研发,也最终失败。“亏得一塌糊涂”,但是巫汉生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玉石情节。玉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黄金有价玉无价。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微晶石更能模拟出玉的那种玲珑剔透的质感的了。”巫汉生如此解释自己当时的偏执。
2012年广州工业展期间,在远泰20周年的晚宴上,一部由巫汉生自己编写的远泰宣传片,获得了满堂喝彩。因为,事先根本没有人想到,一个原本很枯燥的原材料技术型企业,居然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讲述出了一个精彩而完整的东方玉石故事!
“玉”字始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美好的人或事物。
“玉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它是东方独特的美学价值观念的充分体现。”巫汉生这样解读道,“《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所以,陶瓷仿石,最高境界就是仿玉啊,我相信我的判断不会错。”
美术设计专业出身的巫汉生,正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美学鉴赏力,将原本在陶瓷行业被视为研发禁区的微晶石,硬是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来。凭借着二次烧微晶石的大获成功,远泰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色釉料行业的霸主。
有趣的是,巫汉生至今都很少跟人谈技术。
“我们应该从整个体系去解决问题。要说远泰和别的公司有什么不同,我只能说,我从不从技术方面去考虑问题,而是从公司经营的层面上去考虑问题。”巫汉生这些年来,一直积极游学于欧美各地,他直言,只有从更广阔的空间上去思考,从不同的体系去对比,才可能得到更多的灵感。
在巫汉生的思维里面,纵使是上游供应商,也应当从最终的消费者角度去思考,产品的表现力是否足够,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能是否符合实用,然后逆向推导,如剥洋葱一般层层递进,最终解决问题。
品牌路线和生态链共赢
巫汉生的确是个怪人,远泰也的确是个奇怪的公司。
一家做色釉料的企业,跟一线陶瓷企业一样,花大力气做内部企业文化,你会不会觉得奇怪?
我们一起来看看远泰有哪些“疯狂”之举吧:办有自己的企业内刊,巫汉生本人每期亲自写文章;建有自己的文化墙,有自己的摄像摄影班底;建有自己的概念展厅——甚至还投入了360万请专业机构来做企业内部培训!
对此,巫汉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从公司经营的层面来说,我不可能做全行业的生意,因此我要有差异化的定位。选择品牌化运作的陶瓷企业,就是我的底线。”
在他看来,一家拥有先进技术的上游企业,要主动地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建立“防火墙”,“如果我把卖给品牌化运作的一线厂家的产品,也卖给了低价求存的私抛厂,短时间内我的业务量可以大增,但是马上行业内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等到品牌厂家都杀得毫无利润空间时,我的利润和研发又如何保证?”
因此,远泰一直强调的就是除了技术创新外,还要有一种经营思维——并不是技术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把产品推向市场,还要了解陶瓷企业的需求,怎样的产品是他们需要的,怎样的性能是方便他们操作的。
“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牢牢抓住客户的需求。”所以,在巫汉生看来,既然要与品牌厂家深入合作,必须自己的企业也要在同一条轨道运行,这样才能形成体系的完美对接。
做好技术始终是匠人,无法成为大师。对于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文化,要善于经营。而面对目前一次烧微晶釉料的市场乱局,远泰将如何切入市场?
“我们的定价可能比所有的竞争对手都贵,每吨大概要贵个1000元左右。”巫汉生并无意去打价格战。在他的定位中,二次烧将继续保持金字塔尖的位置,“并不是说我们现在推出的一次快烧的质量就没有原来的二次烧好,甚至从某些指标与意义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一次烧市场已经被做烂了。”
“现在市场既成事实的状况变成了,消费者认为二次烧的产品才是最高端的产品,所以,一次快烧出来,我将它的定位,是放在整个行业的中高端的生态系统中去考虑的。”巫汉生如是说。
在这方面,巫汉生甚至表示,那些不做品牌运营的低端陶瓷厂,就算有钱他都不会与之合作。“远泰是做品质的,我们可以保证成品率,优等率90%、95%都可以承诺,但不能降低价格,我们只与最有思想、最有品牌意识的厂家合作。”
采访期间,巫汉生接到了一个厂家打来的电话,要求一次性发50吨一次快烧的微晶石釉料过去。“不行,暂时只能给你30吨。别人也在要货,我们的产量也是有控制的,因为一次烧釉料的制造过程更复杂,产量太大我也无法控制质量。”巫汉生直接在电话里面婉拒了对方的要求。
“过段时间,我还要去景德镇陶院招聘。主要是增加大量的专业服务人员,在我的规划中,这块的整个团队规模大约是在650人左右。”和许多工厂订单增多之后就忙于投建新厂不同的是,巫汉生并没有大规模扩建生产规模的计划。
“微晶石是个高端产品,所以保证每个合作伙伴的优等品率比什么都重要。盲目放量,做出来的是不完美的产品,害了消费者,也害了厂家,最终还是害了我自己。”
巫汉生认为,生产一种产品,要让客户在使用过程中轻松、有乐趣、有快感,要舒服、简易,“在远泰的计划里,只要你买了我们的产品,从生产到设计,我们都可以全线进行管理与输出。厂家只要卖好产品就可以了,其他问题,我们来服务。”(文/梁果 曹静 远泰制釉供稿)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