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前几天有位同学给我电话,建议我把以前科研创新方面一些具体案例写到专栏文章中,效果可能会更好些,我觉得这个建议值得尝试。之前认为自己从事的专业范围窄,专栏里议论具体的技术创新受众面太小,可能不太合适,因此尽量不去涉及具体技术问题。那今天就举一、两个具体的创新例子。
之前我谈到过关于“魔术师成型平台”的研发思路。最初是考虑普通压机虽然可以成型陶瓷薄板,但由于生坯强度低,推出压机时会折损;另外西斯特姆公司的循环带式成型需要专用压机,且只能成型薄板而不能成型厚板,产品通用性不强;因而提出了利用通用压机,采用间断式、外循环的带式成型方式的“魔术师成型平台”的设计思路。这个成型系统在六、七年的工业化生产使用过程中证明是可行的,从方案提出到工业化用了四年左右时间。
之后(2006年)我又思考“魔术师成型平台”的不足:存在传送带反复受压会变形、成型速度慢产量小(加速度会使传送带上的粉料向后移动造成填料不均)等问题。于是将思考拉回到原点(薄板成型的关键点):普通压机可以成型薄板,关键是如何在不损坏生坯的前提下,安全地将生坯从压机里移出来。形象点说:桌面上一块脆弱的物体,如何不损坏地移动它。既然推出不行,拖出可以,是否还有其他的移动办法?从其上方抓握———负压多孔吸盘方案可一试,同年该设计方案在大生产线上试验,成型速度和坯体质量都优于“魔术师成型平台”。
2008年我又思考负压多孔吸盘成型薄板的不足:吸取和放下生坯需要时间,且存在大薄板放下时的平稳安全性隐患。于是将思考再一次拉回原点。我们之前面对大薄板被高速推挤后的生坯上拱,超出其极限而被损坏的现象时,思路都转向其他的方向,视乎都把问题复杂化了。其实有一种简单办法:在推砖杆前,生坯的上方加一块约束板,控制生坯移动时向上的变形,使其不至于损坏。2009年完成了普通压机的大薄板工业化的高速生产试验。薄板生产技术的思考及工业化前后断续花了八、九年的时间。
十几年前,鹰牌的大颗粒抛光砖和欧神诺的雨花石抛光砖成为行业的标杆产品,许多厂家争相上马。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粗大颗粒在基础粉料里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优等率,厂家技术人员各施其法来攻克这个难关,这自然也成了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分析思路是:假设压机顶上的料仓(直径一米左右)中的粉料初始状态是均匀的。当开始给压机供料,则料仓料面中心下陷,料面形成倒锥状,这时粗颗粒滚向料面中心位,料面颗粒即形成不均匀分布。它如同地震造成的山石滚落山脚,越大的石块,滚的越远。分析起来是粉料的不均匀性与料仓的直径乘正比。一种办法是将多个直径小的料仓并列;另一种办法是做一个直径约为原料仓三分之一的密封圆柱锥桶,同轴固定于原料仓中,粉料则位于大、小两圆柱锥桶之间,料仓的容积变化也很小(减小5-10%),改造极其简单。这时给压机供料,粉料的粗细分离程度仅等同于一个直径为其三分之一的细料仓的分离状况。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对于创新,我的体会是首先要对事物有爱好、有兴趣,不能太现实,这样才会专注、不厌其烦、才能提出关键性问题。创新与付出的精力及时间常常不成正比,绝大多时你并不知道答案。其次对形状不断地进行批评和质疑,这其中包括对书本、权威及自身的质疑。第三是放松与静思。我个人习惯在睡前或睡醒时躺在床上想些技术问题,那时没有干扰,容易想清楚事情,或做甩手掌柜,不问杂事。再就是学会从基本原理开始思考,这样不易迷失方向。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