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与一位业内朋友闲谈,聊到不久前结束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展会,朋友颇有感触地说,国外的自动化水平相对国内要高出许多,其中卫生陶瓷的产业链之强令人咋舌。他介绍说在欧洲一家知名卫陶企业,其周边汇聚了机械、色釉料、泥浆、模式等十分专业化的企业,共同构筑成一个以卫生陶瓷生产为核心的强健、完整产业链,不仅使卫生陶瓷生产更轻松,自动化程度更高,更令企业的竞争实力、产业聚群效应不可同日而语。
或许这也是国外陶瓷卫浴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一家陶瓷卫浴企业落地,随之跟进的是与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产业。这不禁令笔者想起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关于中国人和犹太人做生意的故事:
东欧某个城市,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修车店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前来光顾。随后又有一些犹太人在城西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又过了一阵子,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已次充好,偷工减料。
慢慢的,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在苦哈哈地熬着,仅混了个温饱。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咎于竞底情结、螃蟹文化。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展另一种竞争模式:从做强产业链入手,最终做强产业、做强企业。回首国内的陶卫业发展模式,都是一人淘到金,众人皆从之淘金,没人会想到摆渡船、售工具、供食宿等与之相关连的环节。每个陶瓷产区、陶瓷产业园,都是同质化的工厂林立,你建陶瓷厂,这也建陶瓷厂,你生产卫生陶瓷,我也生产卫生陶瓷,大家都挤在同一个独木桥上竞争,价格战不爆发才怪,产能不过剩才奇,行业发展不是头重脚轻才奇怪。
目前,我国的陶瓷卫浴业已经形成几十个产区,某种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产业聚群效应,但陶卫业的产业聚群是不健全、不完整的。产业集群实际上是在一定的地区内或地区间形成的某种产业链或某些产业链。但在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或是说现阶段的陶卫产业聚群,存在着生产环节庞大、上下游产业及配套产业弱小的现状。也就是头重脚轻,重生产、轻配套,重生产规模、轻产业链配套。陶卫产业聚群的形成,有政府支撑、产业政策等成因,以及资源、能源、人力等生产要素的先天优势,更有市场的驱动力量。面对做强产业、做强企业的奋斗目标,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不仅对企业适用,对产区同样有效。重要是,从做强产业链的角度,是否也存在一条做强产业的途径?
我国陶卫产业已经足够大,产量、出口量、消费量、人均拥有量均为世界第一,但不够强,这是现实。我国的陶瓷企业也已经足够大,个别企业的生产量已跻身国际前十名,但同样不够强。我国陶卫业的上下游配套产业也初具规模,压机、工艺、窑炉、自动化程度都可圈可点,但把这些要素组合到整个陶卫产业链条中,仿佛就到了“一个和尚有水吃,两个和尚担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境地。一方面,说明我国陶瓷卫浴业产业链还十分薄弱,另一方面说明陶卫产业发展不成熟。大家还没意识到产业链做强做大对做强产业的作用。生产制造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最低端,而上下游则又在其下,所以位置的不平等也造成了认识上的偏差,以至大家对上游供应商、下游采购商没能摆正到与企业平起平坐的位置,也就自然不能同心协力共同做强产业链了。
同时,产业集群是某种产品的加工深度和产业链的延伸,是空间集群和产业分工合作的最佳配置,是更加专业化的深度合作。目前,我国陶卫企业中大多是小而全、大而全,为实现配套,所有产业环节都涉足、都自己做。其实,专业人做专业事,是做强产业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大家都去做修车生意,势必造成价格恶性竞争。如果选择相关及配套行业,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那对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有益处的。因为产业链做强健了,组成产业链的企业自然是受益者。要有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才能共同做强产业链。陶卫企业不仅需要专业化的分工合作,更需要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战略合作。
做强产业,是陶卫业的方向和目标。从做强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是否也是一个方向?(作者/冀唐)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