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发行了一本很精美的“北京名匾”彩色摄影画册。收集了悬挂或镌刻在北京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的历代宫阙王府、名人宅第、关隘城堡、园林名胜、坛观寺庙、店铺商号等建筑物上的匾额。如紫禁城的端门匾、太和殿匾,中南海南门挂的新华门匾,颐和园匾,北京大学匾,清华园匾,同仁堂匾,全聚德匾,荣宝斋匾,萃文阁匾,晗亭匾等等三百多个匾额。许多匾额都有其辉煌的背景,是当时社会历史和时尚的反映。
匾额的文字、书法大多出自哲人书家之手,精练凝重,寓意深邃,有强烈的感染力。褒扬风范的匾额令人肃然起敬,摧人奋进;祝愿洪福的使人感到前程远大,希望无限;阐述主旨要义的使人一目了然,切中肯綮;揭示哲理的启人大彻、大悟,目澄心灵;写景状物的或韵味清新,或巍然壮观;言志抒情的让人感同亲受,浮想联翩。画册对收集的每个匾额还附有文字说明介绍,包括出处、题写人等。例如“同仁堂”匾,便介绍了同仁堂创立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创办人乐尊育,开业二百年的历史,现挂的匾额是后人启功先生写的,还顺带简介了启功教授。又如“北京大学”匾,便介绍了北京大学建校史,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清光绪二十二年设立,1911年改为北京大学,1949年毛泽东欣然命笔,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
每个匾文仅寥寥数字,但比诗词更凝练、更概括;匾额书法都是名人大家的手笔,可以看到古今书法各流派之真迹;匾额的艺术特色虽历尽沧桑,但完全不失为我国文学语言中最醇厚、最璀璨的精粹。
现代工业化的陶瓷与名匾表面上看是难于相联相及的事,但画册所深刻展示的启迪的艺术与文化气质恰恰是当代中国陶瓷事业最需要的,也是最难企及的。这也是本文想写一点感概的原意。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