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裁判”王维达
2006-05-08
来源: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梁园
阅读:2561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主任王维达,67岁,是今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中最为年长的。这个头发斑白,眼镜后闪烁着温和而又带孩子气的眼光的学者,令许多制假贩假者颇为犯怵。那些曾经瞒过一些鉴定家法眼的古陶瓷赝品,总难免在他面前原形毕露,因为他拥有一件“照妖镜”——热释光测定陶瓷年代技术。
“元代瓷瓶”50岁
王维达说,陶瓷的原料粘土中含有极微量的天然放射性物质,同时,粘土中含有的石英等无机晶体受到射线辐照时,会将一部分能量储藏在晶体中。从陶瓷烧成之时起,年代越久,其晶体中储藏的辐射能越多。而热释光鉴定年代的技术,就是使其晶体中储藏的辐射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可以观察到的光能,由此可准确断定陶瓷的烧制年代。
前些年,海外某藏家宣称拥有两件非常珍贵的元代青花龙纹瓷瓶,而国内外专家的鉴定结论众说纷纭,一时成为文物界和收藏界关注的事件。王维达以热释光技术对该瓷瓶的样本进行了检测,结论是该瓷瓶的制作年代不会超过50年。这一结论的公布,为一场学术之争画上了句号。
30余年结硕果
1963年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王维达进入上海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科研工作。与热释光结缘始于1975年,勤奋耕耘30余年。热释光鉴定古陶瓷年代,世界上并非只有王维达在做,但别人只能鉴定二三百年前的,他可以准确鉴定到50年内,可测率在95%左右,正确率在95%以上。他主持取得的《前计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热释光年代》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瓷器热释光年代测定中真伪鉴别的世界难题,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水准处于国际先进地位,荣获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一等奖。
魔高一尺道更高
这项科研成果已经为国内外收藏机构测定了1000多件瓷器,95%是赝品。王维达告诉记者,现在个别制假者也了解了热释光原理,试图给仿冒的陶瓷进行人工辐照以瞒天过海。他曾经检测到3件唐三彩,高寿竟达4000年,而唐代纪元至今只有1300多年。他说,目前制假者还无法准确控制辐照技术,但是为了预防后患,他和同事们正在开展更新的科学探索,以区别自然辐照和人工辐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