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遍地开花,“瓷都”能否给力陶瓷业

遍地开花,“瓷都”能否给力陶瓷业

2011-01-06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张芙蓉 阅读:1762
0 230
    中国陶瓷网讯 多年来,“瓷都”的荣誉帽子飞遍大江南北。这不仅成为陶瓷业的一个“怪现象”,更成为促进陶瓷业规模发展的助推器。
 
    笔者简要汇总了与建筑卫生陶瓷行业“瓷都”相关的几则信息:
 
    2002年5月28日,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联合授予广东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中国建陶第一镇”称号。
 
    2003年9月18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北方瓷都”称号;
 
    2005年9月16日,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授予唐山市“中国建材(唐山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称号。
 
    2004年4月1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广东潮州 “中国瓷都”称号。
 
    2006年1月25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的称号。
 
    2007年2月,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命名广东开平市水口镇为“中国水暖生产基地”。
 
    2010年9月20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分别将“东北瓷都”和“东北建筑陶瓷产业基地”授予辽宁法库。
 
    2010年12月16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佛山南庄镇“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称号,南庄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早在2004年,辽宁省建平县向国家工商局申报了“北方瓷都”的工商注册,2005年4月得到核准。
 
    2009年,地处河南的内黄县提出了打造“中原瓷都”的规划蓝图,2010年9月,内黄县向外界正式打出了“中原瓷都”的规划目标。
 
    此外还有久负盛名的“南国瓷都”广东佛山,“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以及四川夹江“西部瓷都”、山东罗庄“鲁南瓷都”、内蒙古鄂尔多斯“北方瓷都”、河北高邑“江北瓷都”等。
 
    说到“瓷都”,在推进我国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中,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得益于各地“瓷都”的崛起和兴旺,我国建筑卫生陶瓷的生产规模才得以跃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消费、出口大国。
 
    资料显示,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建陶产区尤其多,除了佛山、淄博、夹江、晋江等传统陶瓷产区外,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辽宁新兴建陶产区也不断涌现,据初步统计,目前除了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几乎都上马了建陶生产线。伴随着新兴产区的遍地开花,陶瓷生产线大量增加,并大规模投产。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各地陶瓷产区的迅速崛起并投产,使国内陶瓷产能急骤增加。资料显示:据粗略统计,2010年全国新增的生产线达400条,产量相比2007年增加了约20亿平方米。产能的过快过大扩张,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出现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资料显示,2007年建筑陶瓷砖产量为50亿平方米,2008年达到55亿平方米,2009年突破68亿平方米,2010年预计突破70亿平方米。而国内实际年需求量大约为40亿平方米。
 
    可见,“瓷都”的兴旺发达也并非想象中的完美。有关人士称,也许正是看好建陶产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以及其背后的政治优势,全国许多地方政府成为建筑卫生陶瓷产业的“粉丝”,热衷于打造“瓷都”也成为一种理所当然。但追捧“瓷都”的背后,对行业而言,却是产能严重过剩,能耗日趋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增,市场竞争秩序更加严峻,陶企生存环境与质量每况愈下。
 
    在“瓷都”的盛名之下,地方政府在不遗余力地助推陶瓷产业发展,陶瓷企业在积极努力地扩充着自己的“领地”。殊不知,正是受“瓷都”所累,我国陶瓷产业的发展才呈现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背后的危机四伏、困难重重。
 
    常规思维,“瓷都”的兴盛应该助推陶瓷业的发展壮大,但实际情况却是,眼下的“瓷都”不仅过多过滥,更令陶瓷业发展步入一个扑朔迷离、不知所终的迷途。
 
    对市场而言,产能过剩导致供需矛盾加大,市场竞争更加无序,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不惜价格屠刀乱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得不偿失。
 
    对能源、资源而言,“瓷都”的兴起,对能源、资源的消费十分惊人,其实这是在缩短陶瓷业的“寿命”,许多资源的枯竭或濒临告罄,后果不言自明。
 
    对企业而言,或许是遭罪的主角,不能消化掉产能而使仓库爆满而被迫停产,成本上涨、节能减排、出口反倾销等压力令陶瓷企业“谁难受谁知道”。
 
    某种程度上,“瓷都”(或是新兴陶瓷产区)的兴起,确实为陶瓷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过多过剩的“瓷都”又把陶瓷业由天堂引向炼狱。曾经十分给力地让陶瓷业发展一日千里,现如今却是物极必反。或许这是陶瓷业必要的“炼狱”,也是“瓷都”得以持续发展的考验。
 
    一个个崛起的“瓷都”,都曾满怀憧憬,但市场是公正、公平的,也是无情、无私的,它们的寿命得益于是否具有科学的思想和发展观,是否能从头至尾给力陶瓷业真正的“由大变强,靠新出强”。(文/冀唐)
 
注:凡注明“中国陶瓷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中国陶瓷网(0757-82532106)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