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青瓷器烧成温度刍议

青瓷器烧成温度刍议

2006-09-22 来源:中礼论坛 责任编辑:白秀芬 阅读:4596
0 200

       众所周知,陶器是世界共有的,瓷器是中国人民创造的。 

  中国自从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之后,经过一千多年的改进和提高,至东汉已有质量很好的瓷器 图1 。当时,浙江上虞小仙坛烧制的青釉瓷,釉的质量较好,胎质致密,叩之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经仪器测定,烧成温度达1310±20℃,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分别为0.62%%和0.28%%。 

  当然,上述小仙坛青瓷那么高的烧成温度,不排除有其偶然性。因为我国那时期的众多著名窑场,诸如东汉至隋唐时期的越窑、婺州窑、瓯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一般青瓷烧成温度在1230±20℃ 1300℃,吸水率在0.5%% 1%%之间,釉层均匀光润。” 

  唐宋时期,文人与统治阶级对瓷器上的釉色釉质格外关注,常常赋诗题词赞美有加。例如,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名句;陆羽在 “茶经”中的“邢瓷类银、类雪”、“越瓷类玉、类冰”比喻;五代周世宗柴氏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呼唤。这些,无不说明了釉汁釉色的重要性。 

  由于釉的质感与色泽在古人心目中,成为衡量瓷器美与不美的主要标准,于是,人们对于瓷胎的要求,有时就不怎么讲究了,以致有许多名窑名瓷,其釉的质量虽然相当高,可是胎骨却具有一定气孔率,看上去似陶非陶的,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数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青瓷。 

  汝窑胎釉之奥秘 

  本世纪初,汝窑遗址于宝丰清凉寺的民宅下被意外地发现了,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为汝窑的揭秘提供了确凿证据。实物表明,汝瓷的胎骨比较松软、质地欠润,不及同时代越窑、临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来得质地细润、坚硬,体量亦相对较轻。于标本上可见,汝瓷胎质干枯、发涩,断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洞(图2),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那么,色泽青蓝的一代名窑汝瓷,为何坯体却如砖似瓦,既无光泽又色如焚过的香灰、于浅灰中闪微黄,另有少量汝瓷,胎泥呈土灰色,以致“历来文献谈宋汝窑的都着重形容釉色与质感,关于胎质及颜色则一概不提”(冯先铭《隋、唐、宋时期的中国陶瓷》)。 

  现在可以认定,汝窑胎骨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当同汝窑追求玉质感和天青色釉有关。确切讲,是汝窑由于烧成温度过低,造成“胎都欠烧”,才使得胎骨的断面大多干涩无光、气孔率高,并具有明显吸水性。特别是月白和粉青釉瓷,生烧状况更甚。 

  上述结论,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福康、陶光仪、阮美玲和中国古陶瓷研究会袁海清四位研究员,在对汝窑青瓷的各色残片(标本)做了科学测试后得出的。他们在《汝官窑的釉色、质感、斜开片及蚀斑的形成原因》一文中说:“有的文章说汝官窑胎质致密,但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多数汝官窑胎有不同程度的微生烧,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时还可看到大大小小的空洞和断层,有明显吸红现象,特别是月白和粉青更甚,而北宋临汝窑、钧窑、耀州窑及南宋龙泉白胎青瓷则基本不吸红。造成汝官窑胎微生烧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胎釉配方不匹配,其二是当时偏爱玉质感釉”。而“汝官窑胎的Al  2  O  3 

  含量介于26%%—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全致密化,但汝官窑釉属于高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超过1220℃,如超过这个温度,就不会得到玉质感,同时釉要流淌,为了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 

  测试的结果令人惊讶,但揭示了汝窑胎体生烧的原因。 

  进一步的探索发现,烧成温度和显微结构对釉色和釉质,有决定性影响。即,汝瓷釉层的“显微结构大致有下面4种类型:1、烧成温度为1050℃ 1100℃的月白釉呈完全失透感———这种釉里面存在大量钙长石晶簇,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未熔釉料和气泡;2、烧成温度介于1100℃—1200℃的粉青釉呈玉质感———未熔釉料和钙长石比完全失透感的釉明显减少,但气泡没有明显减少,云雾状物也仍旧存在,这是造成玉质感的主要原因;3、烧成温度为 1200℃—1230℃的天青釉开始出现玻璃质感———钙长石比玉质感釉明显减少,云雾状物也明显减少,透明度提高,开始出现玻璃质感;4、烧成温度超过 1250℃的釉出现较强玻璃质感———釉已完全玻化,钙长石和云雾状物基本消失。” 

  由上可知,为获得理想的色泽效果,汝窑青瓷的烧成温度普遍较低,通常在 1050℃ 1230℃之间。仪器测试还表明,唯火候至1100℃ 1220℃时,汝瓷的釉色与质感,才会处于最佳状态。此刻,不但釉色会闪青含蓝,连釉汁也显现出精光内蕴、温润如玉的质感(图3)。倘若将火候提高到 1230℃以上,那汝窑青瓷的“玛瑙为釉”(高石灰釉)就立马会大变样。不但釉面玻化、釉汁的透明度会提高,而且,釉色也将由青中闪蓝转成青中闪灰,变为灰青或油青诸色调,一如火候较高的越窑(图4)或临汝窑(图5)等常见之青灰色和青绿色(亦即文献上记载的艾色、艾青色)。 

  然而,汝窑的坯体却需要高火候。因为,坯泥中的“Al  2   O   3 

  含量介于26%%—31%%之间,这种高铝低硅质胎至少要烧到1300℃才能完全致密化。” 

  可是,对汝窑的釉层而言,不要说1300℃高温,即便是1230℃ 1250℃火候,亦难以招架。这意味着汝窑青瓷的玉质感和釉色,将由此变得面目全非。于是,为“迁就釉,胎就不能完全致密化。”窑工们不得不把火候控制在1100℃ 1220℃之间,这是汝胎生烧的原因,也是宋代汝州人面对“胎釉配方不匹配”矛盾时,为了获得幽玄静谧的青蓝釉色所不得不采用的变通法子。 

  细细琢磨汝窑青瓷那被裹得严严实实的胎体,再慢慢品味汝州制瓷工匠化解上述“胎釉配方不匹配”所采取的手段,不难发现,宋人既聪明又务实,故能在科技欠发达的北宋晚期,凭借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独到的“满釉裹足支烧、仅露出一丁点芝麻小挣钉”(参见图3之底部图)装饰技法,一举弥补了汝胎生烧及胎色不雅之弊端,使产品通体如玉、色泽青蓝,为完善汝瓷外观上的整体大美,为汝窑获得北宋青瓷系“汝为魁”桂冠,奠定了基础。 

  如今,历史这一页翻过去已近千年。回头再看,飘然而去的汝窑,虽然兴旺时间不长,仅短短20余年,更没有像定窑、钧窑那般,形成庞大窑系。但是,它仍旧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最具魅力的名窑———莫说汝窑青瓷“玛瑙为釉”质地莹润、酷似玉,单凭其青而蔚蓝的釉色,以及由此让中国唐、五代曾有过的梦想在北宋如愿以偿,亦足以永垂史册。 

青瓷器烧成温度刍议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