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原材料暴涨,陶瓷厂压价,釉料企业:只能看谁能熬到最后了!

原材料暴涨,陶瓷厂压价,釉料企业:只能看谁能熬到最后了!

2021-03-25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陆楚翘 阅读:4431
0 0

3月以来,广东陶瓷厂陆续出砖,对生产原料的需求大幅恢复,但作为供应商的釉料企业并未像往年一般对此感到欣喜,反而多了一份担忧。

“以前原材料涨价可能就涨5%、10%左右,现在是30%、40%地涨,而且是短期内急速拉升。”

多家釉料企业负责人告诉《陶瓷信息》,开年以来,釉料生产的多种化工原料价格暴涨,钾长石等大宗材料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涨幅。但另一方面,受制于地产商降成本要求的陶瓷企业,将一部分成本压力转移到原材料供应商身上。

 一“涨”一“降”   
 釉料企业处于亏损边缘   

     
佛山一家制釉公司总经理吴先生对年后原材料采购倍感压力:“现在原材料是真的涨,化工原料,锌、锶、钡、铝等氧化、煅烧物都在涨,铁矿、贵金属、稀土等都已经涨上天了,3月初钴涨到了40万元/吨以上。碳酸锶从5000多元/吨涨到了9000元/吨,碳酸锶在釉料中添加占比10%左右,仅仅这一项就增加了400元/吨的成本,正常一吨釉料是不可能有400多元的利润的。”

吴先生分析认为,自2015~2016年各种原材料价格到达高峰后,此后几年时间里,整体上实际是有所回落的,但今年以来原材料暴涨,釉料企业以量取胜的低成本模式已经行不通,市场的蛋糕将越来越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釉料企业已经处在亏损边缘。

“去年年底货物紧张,我们就看到原材料涨价的趋势,本来想囤一些煅烧类的原材料,但厂家已经开始不报价了,想囤也囤不了。没想到一下子涨这么厉害,正常没有涨这么猛的。”佛山一家规模较大的釉料企业销售副总经理王先生则直言,生存压力不仅来自原材料的暴涨。“现在客户一般不接受你涨价,还要求你降价。去年底,我们供应的一家知名陶瓷企业,与之合作的大型房地产商下达了降成本任务,他们现在把这个任务分解到了供应商身上。这时候釉料再降价,都要突破成本了。”

《陶瓷信息》综合了解到,上述情况并非个例。由于陶瓷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头部企业凭借产能和品牌优势,与房地产商战略集采合作日益紧密,但作为大型房地产商供应商的陶瓷企业,并没有话语权。

“釉料企业在陶瓷企业面前,也没有话语权,大大小小的釉料企业太多了,让你降,你不做别人就会做,都想其他人挤走,只剩自己。实际上不可能的,挤走一家又会有新的进来。”有釉料企业从业人员无奈感慨到,由于陶瓷企业的供应商中,占比最大的天然气、原矿等垄断性质行业,几乎不存在被动降价的可能性,因此陶瓷企业采购降成本的任务,大多只能由釉料等供应商承担。

 相对于品质和创新  
 陶瓷厂更关心价格  

 
“房地产商压陶瓷企业的价格、账期,陶瓷企业就压我们的,账期长、价格低,中间商不被压死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创新、谈什么品质。为了生存,有些‘创新’可能是不好的。”

有釉料商在受访时透露,由于釉料行业配方差别不大,价格透明度高,陶瓷企业采购时更注重比较价格和账期。“有的企业,只要现金交易,可以把利润降得很低,哪怕只有1%的利润也可以做,毕竟账期越长,风险越大。”

“我们开发了很多创新产品,比如透光釉、晶花产品,但这些产品都很小众,大企业为了销量和业绩,对普通全抛釉的需求还是最大的。”王先生介绍,作为陶瓷釉料头部企业,该公司并不缺少创新产品,但在当前成本优先的环境下,推广难度大。

《陶瓷信息》从多家釉料企业了解到,得益于高附加值的大板/岩板流行,数码釉、干粒等推广多年的产品已逐渐被广泛应用,针对岩板釉面,不少釉料企业也有不少更细致的创新。但如今随着大板/岩板生产线的急速增加,其利润大不如前,对釉面创新的需求随之减弱。“有些效果真要去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相对于产品,客户更关心价格。”吴先生说到。

降成本,求生存  
利润一再被压缩  

 
在利润一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釉料企业通过想方设法增加利润空间。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最突出的就是生产模式的变化。

“如果去年我们不上自动化设备的话,那些大厂就没办法供应,上了自动化之后,原来需要几十个人的,现在只要几个人就搞定了,相当于内部把成本降了一点,利润相对就可以高一点。”王先生介绍,由于工人紧缺,用工成本居高不下,该公司通过提升自动化设备增效降本。

据悉,目前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如今一些釉料企业与陶瓷企业达成另一种合作模式——到厂配釉。即原先在釉料工厂将原材料配比生产成成品再运送至陶瓷厂,如今直接将原材料运送至陶瓷厂,再由釉料企业派专业的技术人员调配成釉,直接投入生产。“但这种模式只适合比较大一点的陶瓷厂,毕竟釉料生产也需要一定的场地。”佛山一家近年来增长较快的制釉公司总经理邱先生介绍,到厂配釉的模式,最主要是节省了二次运输的成本。

与到厂配釉模式相似,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陶瓷行业出现不少仅有寥寥数人的釉料公司,通常为某些大型釉料企业技术人员创办,只与1~2家陶瓷厂合作。“老板也是技术员,懂配方,直接到合作的陶瓷厂配釉,再请一两个人打下手,成本低运作灵活,就算只有一个客户也能活。”有釉料企业从业者告诉《陶瓷信息》。

但无论通过哪种方式降成本,最终获得的利润空间,很快也会被压缩。因此众多釉料企业认为,在这个微利时代,只能看谁熬到最后。

(文章转载自陶瓷信息)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