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无须苛责央企制造地王

无须苛责央企制造地王

2012-12-03 来源:腾讯网 责任编辑: 阅读:1384
0 0

    背景

 

    2012年11月30日,中国中冶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以底价56.2亿元拿下南京下关区滨江江边路以西2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成为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总价地王。

    中冶置业南京项目步履维艰,开发停滞的原因不仅仅是外界看来的“拆迁难题”,还有高达400亿元的开发资金需求。

    年末央企集体爆发全国范围内制造多起“地王”,让本已非常脆弱的楼市神经面临崩溃。投资房地产超高的回报率以及楼市转暖的迹象,加上强大的贷款优势,让央企再次强势抢地。人们之所以害怕地王,并痛恨央企制造地王,在于这会拉高周边房价上涨预期,并带动整体房价上扬。但这也是央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做出的合理选择,而且在合法的操作下,指责央企制造地王的理由是极为苍白的。

    这些年,央企制造的地王

   近几个月来,带着惯有的争议和指责,“央企地王”再次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几年来,央企所制造的地王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衰起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央企地王曾引潘石屹仰叹

    “央企地王”为公众熟知是在2009年,在当时4万亿的刺激下,央企制造了多个天价地王。2009年6月30日,中化集团下属公司拔得以总价40.6亿夺得“广渠路15号地”北京“新地王”。

   9月10日,中海以70.06亿夺下了万众瞩目的长风地块6B、7C地块,平均楼板价为22409.3元/平方米,溢价率达129,一举成为当时的全国总价地王。

   在与央企硬碰硬铩羽而归之后,潘石屹直接在微博上抱怨“天价地王多是国企,政府4万亿资金大都到国企腰包里了,他们有了钱,就不讲市场规律拿地。现在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比2007年更疯狂的泡沫”。但这种抱怨下也透露着更多的无奈,自此央企们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了疯狂拿地。

   央企地王卷土重来刺激楼市神经

   时间快速推至2012年11月30日,中国中冶全资子公司中冶置业以底价56.2亿元拿下南京下关区滨江江边路以西2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成为今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总价地王。

   而就在两天前的11月28日,深圳就已爆出高价土地。中国海外旗下深圳公司以20亿元的总价拿下深圳宝安尖岗山地块,折合楼面价达到1.09万元/平方米,超过此前招商拍下12亿元坪山“地王”。

   此外,保利三天豪掷百亿布局上海,提升房价上涨预期;杭州土地新政后首拍,中海连夺钱江新城三地;嘉里25亿元包揽杭州5地块。这些中字头的大型央企所释放出的拿地冲动,让本已脆弱的楼市神经面临崩溃。

   这不禁让人想起2010年两会前后那轮央企抢地潮,2010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土地市场便出现了三个“地王”,拿地方无一例外都是央企。此后2010年国资委的一纸“退房令”并三令五申“不要造地王”,但是,事后证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随着中国楼市的起伏,房地产行业几经调控,频频制造天价地王,既让央企赚足了钞票,也承受了来自各方的指责和质疑,还有的央企则因此陷入资金链困境。地王既是机遇,也蕴含了巨大的风险。
央企地王 霸道背后是战战兢兢

   央企之所以能在土地市场呼风唤雨,主要是靠的贷款资源优势。无论是2009年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还是如今在信贷偏紧的情况下仍然肆无忌惮。

   霸道的底气:超强的融资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11月20日,第四季度已经有8家大型房企发布了债券融资计划,融资额度高达39亿美元,约为人民币243亿元。这其中,中海两次发行债券共计10亿美元。而另一家央企方兴地产则在10月发行了5亿美元债券。而今年9月份,保利通过高利息融资,从中国建设银行为其北京商业地产项目贷款12亿元人民币,贷款期限为三年。

   央企得益于良好的销售业绩以及融资环境的改善,不断在土地市场上“攻城略地”。在此之下,这让潘石屹等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只能望洋兴叹。而那些资金压力更大的房企,则只能洗牌出局。

   行业竞争惨烈 央企也要谨慎

   11月28日晚,继荣安地产等房企宣布出售子公司股权后,又有2家上市房企表示将要出售子公司股权。而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房地产领跑三季度的中国并购市场,共发生23起案例,披露交易资金为14.43亿美元,占第三季度我国并购市场交易总金额的22%。

   人们之所以害怕地王的出现,是因为地王拉高了周边房价的上涨的预期,想买房的更加买不起房,就连租金也会受到牵连一并上涨。同时总结最近几年的规律,央企制造地王,不仅是对房价上涨的预期,更是体现了信贷政策的松紧,一看到地王,就会让人联想到涨价。中小房地产开发商活不下去,普通民众更是对房价上涨吓得心惊肉跳,甚至央企地王还对国家楼市调控政策产生了干扰。因此不断遭到打压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此一来,央企制造地王,自然是惹得各方指责和质疑了。而在质疑的背后,有些央企也确实陷入了地王所带来的噩运。

    地王的幻灭:难以承受的资金之重

   自从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越来越严厉的调控,央企地王项目生存环境愈发艰难,或者开工遥遥无期,或者建设进程缓慢,甚至有的遭遇销售滑铁卢导致业绩巨亏。

   曾经风光无限 最终沉寂收场

   中信集团2010年12月拿下的CBDZ15地块,是63亿元的总价成就的北京“地王”,但是截止到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拆迁工作。金融街公告显示,中信地产先后于2010年12月30日和2011年6月23日,将上述项目中B、C、D地块中的规划地上建筑面积合计约50万平方米所对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给了金融街。

   而刚刚创造全国地王的中冶置业,在南京的地王项目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实际上,2010年9月19日,上述投资公司已通过竞拍获得该区域1号地块和3号地块土地使用权,两地块出让价分别为121.41亿元和78.93亿元。加上此次拿下2号地块的56.2亿元,中国中冶合计斥资256.54亿元拿下三幅地块。

   而目前该项目步履维艰,开发停滞的原因不仅仅是外界看来的“拆迁难题”,还有高达400亿元的开发资金需求。

   曾经名噪一时的上海“地王”华侨城苏河湾项目近日也低调入市,中房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华侨城苏河湾项目开盘后仅售出4套,成交面积938平方米,成交均价仅为51157元/平方米。

  地王表面风光无限,背后则是出不得半点闪失,否则就是房企难以承受的贷款压力。随着行业洗牌,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房企们似乎还看到了新的机会。

    与其苍白地指责 不如抓住新契机

   对于各方的苛责,央企之所以置若罔闻,还在于房地产行业确实是过去几年最赚钱的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资本的逐利性让央企们沉迷于房地产难以自拔。

   房地产暴利 央企趋之若鹜

   事实上,近五年来房地产虽然经历波折,但还算是一个相对牛市。有报告称,我国房地产行业毛利润率在2007年后达到30%,超出工业整体水平约10个百分点。其中国内部分知名开发商的毛利润率接近甚至超过了50%,远远高于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超高的利润率和极低的风险,让房地产行业充满了诱惑,特别是最近几年经济形势并不太好,央企的盈利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地王就是日后继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储备,自然让央企趋之若鹜。

   近期而言,房地产行业的刚性需求依然强劲,而长期的严厉调控政策压制了需求的释放,这使得房地产行业明年有可能迎来供销两旺的格局。

   行业新契机:城镇化

   与此同时,虽然自2010年以来的这轮房地产调控目前仍然没有放松的迹象,但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已经闻到了新的行业机会。在当前经济整体陷入困境的时候,地王出现有可能预示着房地产将再次成为启动中国经济的引擎。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11月28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就深化中国与世行合作等交换了意见。李克强指出,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13亿人的现代化和近10亿人的城镇化,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的,中国这条路走好了,不仅造福中国人民,对世界也是贡献。

   2011年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我国房地产发展黄金期已经结束。事实上房地产规模、房价和利润的超常规增长可能渐告尾声,而并非房地产行业步入衰退期。种种迹象显示,“城镇化”将成为政府未来几年着力推进的施政目标,这将给多个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房地产将成为直接受惠的主要行业。
结语

   央企合理的市场行为无需受到苛责,但要加强对涉足房地产央企的监管、严控资金风险。而在楼市复苏和城镇化的预期下,一向政策嗅觉敏锐、资金来源充裕的央企,再次上演地王狂欢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