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7月5日晚,央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至6%。而且这次降息不仅仅是非对称降息,而且还扩大了利率浮动范围,意味着把定价权更多交给了金融机构,让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这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信号。 货币不会均匀流向经济的每个领域,而会首先流向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市场,产生泡沫。当资产市场上价格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上涨的时候,实体经济领域就会发生资金倒抽效应,钱反而要大规模流出实体经济领域。从银行获得授信额度,只拿出一部分做实业,其余则投入到高利贷市场,参与炒楼,这正是上一轮经济扩张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其结果,愈是扩张货币,资产价格愈是狂涨而得不到控制,而实体经济领域资金倒抽效应便愈是强烈。货币扩张不但没有起到为中小企业提供宽松经济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制造中小企业融资难、扼杀中小企业的罪魁祸首。
扼杀中小企业的并不只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和国有部门投资冲动对于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不可忽视。中央政府的4万亿,地方融资平台的14万亿,铁路负债2万亿,所有这些负债加总起来会占用多少资金?会拉高多少市场利率?民间融资难、借贷利率高,这是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华尔街金融危机前已经出现民工荒,但是金融危机初期到底出现了严重的民工返乡潮和严重的就业问题,然而金融危机过去不到一年,民工荒就再次出现并且比金融危机前更严重。应该说这与政府和国有部门庞大的投资有关系。政府过大的投资,不仅仅拉高了利率,也制造了民工荒,严重挤出了民间经济。
2010年、11年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率高、贷款难、企业倒闭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极短的时间里,出现了利率从17.96%到40%的巨幅拉升。短期利率巨幅拉升,什么原因?是因为政策短时间内急剧转向的原因。道理其实简单:政府实施扩张性宏观政策,企业和个人于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可是刚刚增加了投资,扩大了生产,政策就转向紧缩。四层楼的厂房刚修到第二层,遇到紧缩,这种情况下,面对再高的利率,企业也得贷。政策不稳定,急剧转向,因而会大幅提高企业的财务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萧条,为遏制当年出口下滑的颓势,4万亿投资注入,市场利率被人为压低,经济在短期内呈现蓬勃发展势头。但是印钞票刺激经济的代价是,物价像涟漪般的扩散上涨。在物价压力下,政府开始迅速收紧银根。从2010年下半年起,中央银行通过11次上调准备金率、5次加息以及控制全年信贷总额等方式实行货币紧缩政策。银行在政策的要求下开始催促还贷,控制新贷款发放,企业于是迎来肃杀的秋天。
国家规定的贷款基准利率是6%,可以上下浮动2个基点。但实际上,企业向银行贷款1千万,银行会要求企业存1千万,然后给企业开1千万承兑汇票,企业拿汇票再到另一家银行贴现。企业不仅要承担6-8%的贷款利率,同时还要承担7%的贴现率,再加上其他的融资成本,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大约就在18%了。不仅如此,广大中小企业还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温家宝总理最近说要打破银行垄断,讲得好,早一点讲更好。中国真的需要金融自由化。但是金融是高级产业,金融自由化需要更加严格的产权界定和法治保障。不是管制,不是审批,是产权界定,是法治保障。产权不安全,富人们就不会下注投资,就会转移资产。没有严格的产权界定,没有良好的法治环境,产业不可能高级化,企业很难抵御成本上升。
其实无所适从还算好,最可怕的是错判了形势。本来经济处在一个下行的通道中,但政府强刺激硬把经济拉了上去。老板不知道,他觉得贷款很容易,这个银行请他贷款,那个银行请他贷款,产品销售也好,于是很难不扩大生产。可是厂房刚刚建了一半,产品还没有下线,政策又收缩了。于是企业就死定了。大家去观察那些跑路的老板,都是前期借贷参与了炒房炒地、过度扩张。反之,那些选择稳健经营的企业,即便有些困难,也不至于“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政策紧不可怕,可怕的是政策先松,然后收紧。这是最可怕的。
改革是一条绕不开的路。条件已经发生变化,8%以上的高增长时代已经不再存在。要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速度,从更多地依靠高增长来实现社会稳定,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社会建设来实现社会稳定。要改革,不要调控。中国需要的不是调控,而是改革。调来调去,会搞死人的。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