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400-115-2002
欧阳天生:北方方言中有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叫做“瓷实”,意思是“结实、扎实、牢固、块头大”, 亦作“瓷瓷实实”。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语让我感到非常纳闷,与金、银、铜、铁相比,“瓷”实在是很容易碎的一种物质,人们为什么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要用这样一种易碎的物质来形容牢固、结实或者扎实呢?
姜宗福:不仅你困惑,就连古人也很困惑。我查遍了所有的典籍也没能够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偶然间我突然想起了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话 “缸里有粮,心里不慌”,瞬间恍然大悟。在百姓看来,瓷碗瓷碗,瓷就代表“饭碗”,民以食为天,碗里有饭心里才踏实,即为“瓷实”。后经过引申,便有了“结实、扎实、牢固、块头大”等意思。
欧阳天生:我明白了,瓷实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牢固和结实。难怪周世宗柴荣要追求一种“薄如纸”的柴瓷境界了,瓷虽薄,却装着天下民生。
姜宗福:柴荣和柴瓷一直是萦绕考古界的一个谜。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归田集》里记载,“柴窑”的确存在。?欧公生于公元1007年,终于公元1072年,离周世宗在位的公元954年至959年不足百年。他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治学严谨,花大半生精力独自撰修了《新五代史》,对后周的史实了如指掌,烂熟于胸。加上他官至副宰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见过“柴窑”的真器,学界一致公认他对“柴窑”的记载不仅最早,而且最可靠、最权威。但时至今日,柴窑既没有发现实物,又没有发现窑址。
欧阳天生:传说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用这十二个字来评价周世宗的品格倒是蛮恰如其分的。
姜宗福:柴荣堪称五代十国期间照耀黑暗时代的一颗璀璨明星,历来被史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在位短短的5年间,他清吏治,惩贪腐,选人才,均田赋,整顿禁军,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废除曲阜孔氏的免税特权,修订刑律和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等等……做出了许许多多超越前人、启迪后世的非凡之举。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凭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扫平天下、结束中唐以来200多年割据动荡、开天辟地的人物必定是他,大宋的北方版图亦绝无丧失的可能。
欧阳天生:这和您前边谈到的赵匡胤封柴窑中的周世宗似乎是判若两人?
姜宗福:历史就是如此诡异。人无完人。柴瓷里掺玛瑙、柴器不准流出皇宫的事情是的确存在的。一代明君为何独独对瓷器痴迷至如此“腐化”的地步,的确令人费解。
欧阳天生:对此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柴窑为军窑。周世宗几度北伐欲一统山河,军队行军打仗需要大量的行军碗碟。因为缺铜,故柴荣便下令以瓷代铜,大量烧制瓷碗瓷碟。因为战争是最具毁灭性的,那些瓷碗瓷碟大都毁于战火,故柴瓷便难得一见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佛教盛行,许多人为逃避徭役和赋税纷纷“出家”,大量金属被用来铸造佛像,致使铜价上涨,钱币奇缺。周世宗果断下诏,采取抑制佛教、打击寺院经济的措施,禁止私自剃度出家,拆毁寺庙数千所,勒令僧人还俗数十万人,毁铜佛以铸钱。“禁铜令”一出,周世宗率先垂范,下令皇宫除留铜质法物、兵器外,其余铜质礼器、日用和陈设器尽皆交监铸钱。宫廷过去所使用的铜质的生活器具、礼器、陈设器一下子没有了,必然要找替代品来代替。因周世宗继位前开店经营过茶叶、瓷器,尤其熟悉制瓷之术。故下令采用原料来源广泛、造价低廉的瓷器,来替代材料稀缺、价值昂贵的铜器,以供宫廷所需所用。周世宗对宫廷用瓷非常用心,亲自制定配方,烧出的瓷天青如玉,闪烁着钻石的光华。后人把烧出此瓷的窑称之为“柴窑”,把该窑烧出的瓷器称为“柴窑器”,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姜宗福:这两种观点都是无稽之谈。首先战场是摆在民间的,战争再具毁灭性,也不可能毁了所有流入民间的柴瓷。至今未发现柴瓷整器,说明柴瓷从来就没有流入过民间,军窑之说是站不住脚的。其次,柴荣“禁铜”,可以金银玉锡取代呀,干嘛非得打碎玛瑙掺翠玉、黄金等制釉烧瓷,岂不是更浪费?这不是一生倡导清廉的柴荣的性格。
欧阳天生:我想,柴荣造柴瓷一定与他做人有关。
姜宗福:答案其实就藏在那十二个字里。我们先说这“青如天”。
欧阳天生:清人朱琰在他的著作《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意思是说,按照雨后天放晴的那个颜色将瓷器做出来。
姜宗福:这种颜色其实就是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想做青天。他希望以气吞山河之势“云破”中唐以来军阀割据的黑暗局面,扭转乾坤,“雨过天晴”、“者般颜色作将来”,给人酣畅淋漓地描绘了一副他心目中“新中国”的美好愿景。
欧阳天生:在柴荣看来,打江山易但守江山难。打江山靠“气”,有了“正气”、“勇气”和“士气”,气吞山河,江山基本是你的;守江山则靠“明”,“公明”、“廉明”、“光明”,日月清明,社稷万古长明。
姜宗福:正如康熙喜欢在瓷器上描缠枝莲提倡清廉一样,柴荣追求柴瓷“明如镜”,是希望身边的人每天端起如明镜一般的茶杯或是饭碗都对着自己照一照,随时发现自己为官、做人的瑕疵,以及时加以改正改进。“公生明,廉生威”,柴荣之所以下这一番苦心,就是为了让朝廷内外的官员们都明白,为官要“大公无私”、“清正廉洁”,“兼听则明”则政治清明;做人不“徇私逐利”、“讳疾忌医”,“日省三省”必“磊落光明”。
欧阳天生:那“声如磬”又怎么解释呢?
姜宗福:柴瓷,敲打敲打才能发出如磬一般美妙的声音;大丈夫唯傲骨铮铮,才能掷地有声。
欧阳天生:精妙!先生开先说打江山要有“三气”,我看要再添一“气”,即“骨气”!
姜宗福:这十二个字中间最令人费解的三个字是“薄如纸”。
欧阳天生:我猜想,他是不是想以此告诫人们要看薄名利?
姜宗福:应该不会如此简单。我琢磨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是“义薄云天”呢?
欧阳天生:有道理,这和他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的政治理想刚好形成呼应。
姜宗福:由此可以推断,柴窑既不是御窑,更不是军窑,而是柴荣为了烧制出符合他心目中那十二个字要求的政治抱负瓷而开的试制窑,相当于现在的实验室。直到他临死之前,都没能够烧成符合他要求的柴窑成器,所以世上便既没留下实物,又没留下窑址,唯一留下的便是臆断或念想。论陶瓷鉴赏能力,北宋的欧阳修应当不在明代张应文和清代乾隆帝之下,但欧阳修对柴瓷的评价之高与张应文评价柴瓷“差厚耳”、 乾隆帝叹“柴窑”“未若永宣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历史怪象说明,真正合格的柴窑器根本就没有问世,张应文、乾隆帝见到的柴瓷要么是赝品,要么是次品,绝无可能是合格的真品,就连欧阳修见到的都不一定是达到了柴荣要求的柴窑真器。
欧阳天生:只可惜柴荣的生命太短暂了,追求“瓷薄如纸”,结果“命如纸薄”,难道是一种宿命?
姜宗福:生命如同柴瓷,看似刚强,实则脆弱,一碰即碎。当生命坚强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创造奇迹,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人定胜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生命脆弱的时候,一起事故,一场风雨,一个疾病,都会使生命随风而去。生命孕育得很复杂,失去却很简单,人的眼睛就好比一张薄如柴瓷的生死帘子,能睁能闭,阴阳两隔。闭上了,睁开是福,这一天我们应该好好地活着;睁不开,支离“瓷”碎,一辈子到此为止。“9·11”、“印尼海啸”、“汶川地震”……就在这一睁一闭之间,成千上万的生命便消失于无形了。
欧阳天生:许多人把柴荣的早逝归结于其因做过一些不近人情的事受到了上天的诅咒而折了寿,其实,事必躬亲的作风才是他耗尽心力的致命杀手。
姜宗福:柴荣是一个看透生死的人。他一生做了两件看似不近人情的事情。一件是毁铜佛铸钱,另一件是让孔夫子的子孙交税。对于“限佛”短寿一说,他如此笑对:“平定乱世乃千秋的功业。佛家曾谓:如有益于世人,手眼尚且可以布施,区区铜像又何足道!”
欧阳天生:看得再通透,毕竟还是凡胎肉体呀,精力再旺盛,怎经得住年复一年的日夜操劳?他一生5次亲征,次次冲杀一线;宫里烧瓷,他钦定“瓷器式”……由于连年征战、积劳成疾,终于公元959年6月29日残阳如血的日落时分,带着他的抱负,带着他的遗憾,永远离开了人世,死时年仅39岁。
姜宗福:瓷薄如纸,指的是柴器;命如纸薄,示的是众生。生命如柴瓷,理应细心呵护,倍加珍惜。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