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台资陶瓷企业江湖地位正被动摇

台资陶瓷企业江湖地位正被动摇

2009-04-07 来源:兴邦陶瓷 责任编辑:周娟娟 阅读:1184
0 200

    前些年,在国内的陶瓷企业在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上普遍较弱的时候,台资陶瓷企业进驻大陆市场为国内企业带来很多借鉴。而今,随着国内陶瓷企业的发展,台资陶瓷企业则渐渐显得“水土不服”的情况下,发展也有待突破。  

    第九届中国国际建筑陶瓷及卫浴科技精品展览会上,台资背景的陶企斯米克的展厅让人眼前一亮  

    3月23日,由路达集团投资3500万美元成立的优达(中国)有限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业庆典,标志着有“亚洲卫浴五金老大”之称的路达,正式吹响进军内销市场的号角。正是这家有台资背景企业的动作,让业界人士再次重新审视台资陶瓷企业。  

    回顾近年来台资企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台资企业入驻大陆,为国内陶瓷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陶瓷卫浴行业的发展。仅从陶瓷用釉上来看,我国陶瓷的传统用釉是稻草灰加贝壳灰以及其它天然原料制成。可是,自蔡宪昌从台湾过来后,这个传统就开始改变---他给我国陶瓷行业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色彩。  

    “让中国陶瓷真正地走上国际化”、“为中国陶瓷行业善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中国制釉集团董事长蔡宪昌先生经常挂在嘴上的话。  

    台资企业“抱团”开拓市场  

    1993年下半年以后,当经济过热成为热门话题,国家采取强硬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以后,我国迅猛发展的墙地砖行业也随之猛然降温,相对来说进入了低潮。然而就在此时,一批台资建陶企业在华东地区,主要是上海、江苏、浙江投资建厂,如斯米克、诺贝尔、亚细亚、信益陶瓷等。他们以高品质、高定位、严格的管理、先进的营销模式促进了建陶行业的发展。  

    而随着中国卫生洁具产业的走高,一些知名的台资洁具生产企业也纷纷进驻大陆。而从整体上看,这些卫浴洁具企业的投资地点多分布在山东、苏州、上海及广东等省市。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陶瓷卫浴市场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品普遍雷同,且在品牌宣传、产品配套等方面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不少企业靠低价竞争来赢得市场。正是由于低价的无序竞争导致国外反倾销压力越来越大,对此,台资企业的经营理念应该给大陆的建陶卫浴企业以不少启示。  

    外销是台资企业的主战场  

    从本报在全国市场的调查来看,广东的建陶产品已占领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不仅如此,广东的建陶产品近年来发展迅猛,大有闹"世界革命"之势。而相比之下,台资企业的产品价格较高,主要销到华东地区和国外市场。如斯米克陶瓷在国内市场主要分布在华东和中南地区,而在国外市场,几乎各地都可以看到斯米克的身影。而路达集团成立18年来,产品以外销为主,卫浴五金出口量居全国之首。  

    而台商独资的上海宏延卫浴企业,2004年在大陆投资企业的总销售额约为3亿元人民币,其中外销率就达到80%.  

    而今,这些台资建陶卫浴企业也看中了国内市场这块大蛋糕,纷纷将视线转向了国内。  

    在分公司制的模式下负重前行  

    据了解,贴牌这条路,大部分台资企业都在走,所以他们很少出去圈地、大举扩张,从而给外界造成在衰退的误解。而实际上,这些企业多是采取分公司制,从而导致费用太过庞大、投入高、研发费用高、品质要求也高。整个价值链都是自己在做,可以说是"负重前行",所以这些年发展速度一般。销售费用太高,难免会影响效益。据业内人士说,华东台资陶瓷企业产品销售费用高达20%.  

    相比之下,广东的陶瓷企业主要采取总经销制,借助经销商的力量比较容易在全国布满网点。近年来,这些台资企业也渐渐感觉到了这种压力,于是也在寻求着改变。如诺贝尔就在直销的同时结合了总代理的做法。  

    冠军建材集团董事长林荣德表示,过去台商都是用分公司制,成本比较高,反应也不灵活。"中国有’中国特色’,我们还是觉得总代理制比较适应中国市场。"  

    坚持走品质路线  

    “我们是靠质量、靠产品开发来维护市场,吸引客户的”。中国制釉集团董事长蔡宪昌如此坦言。就在广东不少陶瓷企业不遗余力地大做品牌宣传的时候,台资陶企似乎并不太热衷于此,不仅鲜有新闻炒作、广告也做得很少。有人说,这是因为台资企业走着品质路线,如诺贝尔就是在传统工艺下挖掘市场潜力。也许正因为如此,台资企业才会如此自信。  

    2008年4月26日,诺贝尔集团公司召开“第十三届优秀员工暨‘金点子’表彰奖励大会”,为技术创新提出较为重大的合理化建议--“金点子”项目的获奖代表和公司优秀员工,受到公司的表彰和奖励。 

    据了解,广东内墙砖的釉料以国产为主,而华东的台资企业则多从西班牙进口,再比如上海华陶公司的色料质量上乘,性能稳定,华东台资企业比较普遍地使用它的色料。而广东的陶瓷企业也非常认可它的品质,但由于价格较高,多数企业舍不得花这个钱。有些客户则有时患得患失,寻找替代品。遇到麻烦后又用华陶色料,没有华东企业义无反顾的决心。  

    而在产品定位上,台资企业并没有走大众化的路线,而是定位于高档产品路线。据记者调查发现,华东台资企业普遍拒绝使用水煤气,因为它们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华东台资陶瓷企业对品质的精益求精,由此可见一斑。  

    台企正在遭受广东“大佬”的冲击  

    抢滩上海已经成了广东陶瓷企业共同的目标,他们纷纷调整经营策略欲占领市场。“以往建材企业一直走批零网络、家装、工程、超市等齐头并进的销售策略,而由于上海的进场费、租金等经营成本年年飞涨,按这一模式后进上海的广东企业纷纷败北,没能撕开台资企业的市场缺口。”即使如此,亚细亚、冠军、罗马……这些台资建材企业一统上海建筑陶瓷天下的局面正遭到行业内另一“大佬”--广东陶瓷企业的新一轮冲击。  

    据了解,建材超市是广东陶瓷企业发展的一个方向,而华东台资陶瓷企业却不大适应在超市生存和发展。如亚细亚已退出超市经营,浙江罗马准备退出欧倍德超市经营。据统计,近20多年到大陆投资的台资陶瓷企业大概有50多家,而今剩下的则是屈指可数。“我觉得,原因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台商对‘中国特色’了解得不够。另外,我们台资企业都比较规范,从成本、税收方面,我们都吃了很多的亏。比如说环保,我们都规规矩矩地去投入。因此,从成本上来讲,这是台商觉得最不公平,最吃亏的地方。”冠军建材集团董事长林荣德如此表示。 


    2月27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国工商银行在江苏苏州联合召开台资企业银企座谈会。来自江苏省内的28家台企代表参加了会议,工商银行当场与其中的15家台资企业签约,贷款额34.6亿元人民币。  

    据国台办经济局副局长刘军川介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大陆各银行一直在积极努力。在2008年12月举办的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期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决定加大对台资企业支持力度,多家银行将在今后3年内为台资企业提供总额1300亿元的融资支持。  

    在谈到台商在大陆撤资的情况,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表示,一些中小台资企业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之下,在经营上确实遇到困难,但撤资只是个案,工商银行对广大台资企业发展充满信心。他透露,工行在今后2到3年内,将为台资企业提供500亿元的融资安排。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