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在孤独中寻找独立自我

在孤独中寻找独立自我

2012-08-02 来源:《佛山日报》 责任编辑:严张 阅读:1229
0 230

    在伦敦奥运赛场,南苏丹选手马里亚以个人名义孤独亮相;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老去的“失独者”们艰难面对后半生;还有在众声喧哗中,被科技包围、工业文明裹挟的个体……孤独,成为社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但在这孤独的漩涡中,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有人想方设法追寻,有人在其中郁郁寡欢,也有人完成了自我的升华。

    孤独候群症

    那句电影台词“空虚寂寞冷”曾红遍网络,那些自嘲为“孤独候群症患者”的网民认为,这句话不仅强化了孤独的核心,还包含了孤独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孤独如同永不落幕的电影时刻倾情上演。

    生活剧场中,“孤独”总有前缀,有时它与情感有关。作家蒋勋曾从六个方面来阐释这种孤独,有众生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有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虚无的“革命孤独”,有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有以爱之名捆绑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有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有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

    有时它与时代相关。既有穿越历史产生的回音,如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唏叹中蕴含的希冀,也有那些不求闻达、不求禄位中践行的人格独立、不肯趋同。而在当下社会倒影之下,独自玩耍的留守儿童眼里,折射的是对关爱的渴望、对命运难以把握的惆怅;在擦拭儿女遗照的失独家庭里,夕阳下夫妻携手的画面空留无限的寂寥与愁绪;在新一代农民工的视线中,偌大的城市却无容身之所和能“说的着话”的人……

    倾听内心孤独

    在现代化使人们不断享受着更新更好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他们在未知的途中陷入孤独。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图克尔认为,虽然在现代城市里,人们与同类相遇的几率大大增加,但大部分人在陌生的环境下会选择隔离自己,以保护自身,缺乏参与的社交方式使现代人“孤独难耐”,“我们好像是一个陌生人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学者安希孟将孤独一分为二,他认为,同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孤独不同,积极主动、有创造力的孤独可以振奋人心。对现代人而言,其实真正积极意义上的孤独并非要求人回避社交,而是在与芸芸众生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依然能够给自己的心灵留一处孤独的空间,使自己保持独立,不随人俯仰。

    作家周国平曾言,“孤独是一颗值得理解的心灵寻求理解而不可得”,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如果坚守的信仰与个性不被理解,我们便不惜远离人群。此时的孤独,并非消极地无所依傍,反而成为一把保护伞,使我们面对市井喧嚣仍能倾听内心的呼唤。

    哲人苏格拉底早已高呼“认识你自己”,在哲学上,指的便是人的彻底自由,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去行动,而营造孤独,则是我们进入自由境界的途径之一。为了个体意识能够保留,我们需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孤独。

    孤独中的宁静

    现代社会为“孤独的大众”提出的良方并无统一答案。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揭示,“最大的挑战是缺乏为了使生活变得令人可信的必要的常规财富,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

    如果症结如此,又该如何解决?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只有在承认孤独的普遍性和积极价值的前提,通过建立“健全社会”或许可消除孤独,然后才能在孤独中去寻找独立的自我,在孤独中去感受丰富的宁静,以及同灵魂坦率对话和真诚交往。如沈从文所说的,“孤独一点,你会发现,原来有十个你自己。”

    孤独正是有这样的力量,它像一把巨大的梳子,迅速地理清了纷纷的人事,把最本真的内心从迷途中唤醒。孤独是与自己的相聚,是聆听自己的心声。赫拉巴尔在小说《过于喧嚣的孤独》也给出面对孤独时的答案——“在社会的垃圾堆之上而不掉进混乱与惊慌”。

    伍尔芙是这样的孤独者,梭罗亦是这样的孤独者,以一己的耕种孤独地去抵挡人类在工业文明下心灵的迷失。他们独身一人,在自然中完成与自我的对话,他们坦然地面对孤独,向心灵的完整致敬。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