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网Slogan

客服热线:400-115-2002

首页/新闻眼/阳城陶博会荐读(二) | 阳城建陶30年发展纪实

阳城陶博会荐读(二) | 阳城建陶30年发展纪实

2018-08-19 来源:中国陶瓷网 责任编辑:王伊伊 阅读:10482
0 0

太行西麓,明珠阳城。这里千年窑火,熊熊炽烈。

1980年代末,当全国建陶发展的哨声吹响之时,阳城扬帆启航,率先在北方地区发展建陶产业。此时,阳城虽有千年日用陶瓷生产底蕴,但发展现代建陶产业,无疑是完全陌生的领域。

没有设备,重金引进;技术落后,千里“偷师”……经过三十余年的开拓进取,勇敢坚毅、吃苦耐劳的阳城陶瓷人,摸着石头过河,将曾经的建陶“荒地”,开垦成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庄园”;通过招商引资、变革创新,让建陶成为欣欣向荣、造富增收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回忆过往的悠悠三十年,阳城建陶的拓荒者们感触尤深,依旧对那段激情澎湃、挥汗如雨的陈旧岁月,记忆如新。

▲阳城建陶产业在后则腰村启航。图片摄于20世纪90年代。

Part1

建陶,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阳城建陶的第一把窑火,点燃在阳城县国营后则腰陶瓷厂。

  地处阳城县城关的后则腰村,具有悠久的制瓷历史和传统,其生产的陶瓷淋药罐,广泛用于升药炼丹,载于《苏(轼)沈(括)良方》等医籍,产品行销川、广、云、贵等地。国营后则腰陶瓷厂即位于该村境内,并以村名命名。

  1986年,国营后则腰陶瓷厂投资125万元,建成一条年产5.4万平方米的地板砖生产线,拉开了阳城陶瓷砖生产的序幕。而在此之前,后则腰陶瓷厂主要生产茶具、餐具、酒具、缸、罐等日用陶瓷。建筑瓷砖的生产,极大丰富了阳城陶瓷的产品结构,并为阳城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阳城县建筑陶瓷协会会长石国平就是后则腰村人,被誉为阳城建陶产业发展的“拓荒者”。1993年,石国平在后则腰村创办阳城县彩釉砖厂,虽然已时过25年,但回望曾经的艰辛,石国平仍历历在目,他对本报记者说,“阳城的建陶产业,完全是靠自己土生土长起来的。”

  1990年代以前,阳城日用陶瓷在北方地区“一枝独秀”,遥遥领先。方圆几百公里,只有阳城在发展陶瓷,但是1990年代以后,借助于沿海交通便利的地缘优势,广东、山东地区的陶瓷产业迅猛发展,阳城很多的日用陶瓷个体户、小作坊因此受到剧烈冲击,濒临倒闭。

  “相比之下,我们的陶瓷产业发展落后许多,已经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刻。”石国平回忆说,彼时的建陶行业得益于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正处于成长期,市场潜力无限。并且,阳城发展建筑陶瓷优势得天独厚,能源、燃料、陶土、人工等优势远远优于广东、山东。

  发展建陶是当时阳城陶瓷转型的最佳路径之一。

  1993年,阳城县彩釉砖厂从山东引进了四条年产20万平方米的小土窑墙砖生产线。说是引进,倒不如说是“偷师”,从山西阳城到山东淄博仅相距800公里,但在1993年,石国平驱车走了两天两夜。

  “刚开始去的时候,人家的工厂不让进去看,最后想了个‘笨’办法,找到建窑炉的泥瓦匠,回来依葫芦画瓢。”石国平告诉记者,当时引进的四条小土窑,每条长度仅40多米,配备170吨的手动摩擦式压砖机,压出来的砖需要放在匣钵里烧制,虽然产能小、自动化程度低,但相比传统意义上的窑炉已经非常先进。

  彼时,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建陶行业,全国各地基本是一片大干快上、力争上游的火热场景,在佛山、淄博等地,建陶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建陶生产企业,被人们戏称为“印钞厂”,一台台日夜不停的压砖机,就如一台台“印钞机”,瓷砖从窑炉出来,热乎乎地来不及入库就被运往全国各地建材市场。

  这一时期国内建陶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因而市场售价较高,企业效益普遍较好。阳城的情形,与此相同。“那个时候,虽然瓷砖规格花色单一,但是阳城的建陶产品单价可以轻松地卖到30元以上/㎡。”为更多的企业进军建陶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1995年,阳城县城关镇建材陶瓷厂生产墙地砖4.08万平方米;同年,阳城陶瓷厂高档内墙砖技改项目通过省级验收,正式投入生产,年产量4.1万平方米;1997年,阳城陶瓷厂所产白玉牌外墙砖被认定为省优产品……阳城建陶产业发展掀起一股小热潮。

  “到1996年底,仅我们村就一共建了12条小土窑,但是产量低、质量也不高。”萌芽发育期的中国建陶行业,生产工艺的变革日新月异,国产全自动液压机、全自动连续式辊道窑、自动印花等新工艺设备快速问世,在新技术的影响下,1996前后河南洛阳等地建成投资上亿元的现代化生产线,这让石国平觉得“相比国内领先水平,阳城再一次落后”。

  1996年,在阳城县彩釉砖厂的基础上,石国平创立阳城县晶岗陶瓷有限公司,将原来的小土窑推平,取而代之的是两条年产270万平方米的全自动墙地砖生产线。

  设备的换挡升级,使晶岗陶瓷生产迎来质的飞跃。到1997年,晶岗陶瓷迈入“亿元企业”之列,晶岗牌瓷砖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名牌产品”、“山西省著名商标”。

  在阳城建陶业内人士看来,1986~2001年是阳城建陶产业发展的起步期,一批本土企业家摸着石头过河,为阳城陶瓷产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推动阳城建陶从无到有,并为后来阳城建陶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前后,阳城“晶岗牌瓷砖”曾是北方地区颇具知名度的品牌。

Part2

阳城造,响彻北方大地

  2000年以后,阳城县政府提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将建材工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同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逐步取缔传统的实心黏土砖生产,鼓励发展新型建材。

  阳城建陶产业自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当时一个推波助澜的背景是,冶炼曾是阳城支柱产业之一,高峰时期阳城县境内有炼铁厂数百家,并在1990年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2000年以后,国家大面积取缔冶炼小锅炉,阳城冶炼产业受到毁灭式冲击,一大批村办冶炼厂关门歇业,一批冶炼工人面临失业。

  为了另谋出路,安置工人重新就业,有冶炼厂开始将目标瞄向建陶,跨行业生产陶瓷砖。

  事实上,石国平就是从冶炼行业跨入建陶行业的典型代表。石国平从1983年开始从事冶炼行业,由于担心冶炼行业未来会不景气,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1993年开始,同时经营炼铁厂和建陶厂。

  石国平的担忧最终应验。在冶炼产业衰落的同时,阳城建陶产业飞速崛起,成为县域经济的新支柱,并有力解决了下岗工人的就业安置问题,也为阳城陶瓷的未来发展培育出一批熟练的产业工人和技术骨干。

  2003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阳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地理优势,承前启后,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外商投资,做优做大做强境内陶瓷工业。在县城东4000米处的凤城镇北安阳村东,沿南大河河畔动工建设200公顷规模的建筑陶瓷工业园区。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南陶北上”“东陶西进”的产业转移浪潮下,阳城先后赴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招商揽客,并凭借雄厚的产业发展优势,吸引一大批外商投资进驻。

  2003年7月,建瓷园区首家入驻企业温州大自然陶瓷有限公司开工建设,奏响了阳城陶瓷高速发展的序曲。随后的2003~2007,阳城建陶进入“大干快上”的五年,据本报记者统计,五年间阳城县建成投产的建陶企业超过10家,仅2006年,建瓷园区就出现了16条生产线同时开工建设的盛况。

  福龙陶瓷就是在这一时段进驻阳城的,也是阳城唯一一家福建陶企。2006年,福龙陶瓷董事长郑东健在上海参加阳城县政府举办的招商贸洽会,当场就与阳城县政府签订了投资意向书。“当时主要考虑到阳城煤炭、陶土等资源丰富,以及用工成本较低。”郑东健回忆,2007年福龙陶瓷建成投产,当时煤炭采购价格仅为300元/吨,仅煤炭一项每年就比在其他产区投资建厂节省成本1000多万元。

  同时,阳城境内原材料优质、含铝量高,非常适合生产高端建陶产品。郑东健打趣说:“如果在阳城做不好砖,会感觉很对不住这里。”

  据阳城多位建陶行业人士介绍,2003~2007年,是阳城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尽管此时阳城建陶产能大幅增长,但得益于全国房地产业的欣欣向荣,市场整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很多企业产品甫一下线,余温尚未退却,就被一抢而空。

  “当时的生意火得不得了,一家陶瓷厂,只需要一两个业务员就能够维持正常的销售运转,很多经销商为了抢货,还得‘走后门’,给厂家业务员请客送礼。”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大自然陶瓷生产的“三晋”牌瓷砖,响彻北方大地,成为高端瓷砖的代表,备受经销商及消费者青睐。

▲阳城建瓷工业园区全貌。

Part3

工业新城拔地而起

华北瓷都崭露峥嵘

 建陶工业的飞速发展,改变了阳城的产业结构,更改变了北安阳村的生产、生活环境。2008年,大自然陶瓷总经理杨帆第一次来到阳城,当时安阳建瓷工业园区给他的第一感觉是“荒凉”,“那个时候工厂还没有现在这么多,没有车间的地方,就是一片荒芜的土山。”

  2008~2013年,阳城建陶产业继续保持较高速发展,此六年间,仍有近10家陶瓷厂落户建瓷工业园区,加之周边餐饮、住宿、物流、建材城等配套产业的逐步完善,一座繁华的工业新城拔地而起。

  “陶瓷是一个富民产业,极大地拉动了本地就业。”杨帆向记者介绍,大自然陶瓷刚进驻阳城的时候,主管以上的管理岗位均由外地人担任,本地人主要担任车间工人、销售员、行政后勤等基层职位,但现在很多主管以上的岗位均由本地人担任,并且还有许多的销售员,逐步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建瓷园区地处的北安阳村,因陶瓷而致富。北安阳村一位陶瓷企业家这样告诉记者:“现在啊,我们村三分之二的劳动力都干着陶瓷的营生,全县的豪车大部分集中在我们村。”

  2010年,是阳城建陶产业发展的重要分水岭。是年,有两大事件深刻影响了北方地区的建陶产业格局:一个是河南、陕西等省份建陶企业疯狂的跑马圈地;另一个是喷墨打印时代的到来,让不同企业之间产品花色的差距大幅缩小。

  发展环境的改变,驱动阳城陶企创新发展。2011年9月3日,建瓷工业园区天一陶瓷生产的800×800mm仿古瓷砖投产,成为山西首家生产大规格地板砖的企业;2012年7月,华北首条干挂陶板幕墙生产线在阳城投入试运行;2013年5月,三英辊棒生产基地在阳城投产,为世界上最大的陶瓷辊棒生产基地之一……过去阳城建陶产品单一,基本为小规格的内外墙砖,但2010年以后,地脚线、仿古砖、爬墙砖、陶板等产品配套及产业配套全面丰富,一批开创性产品率先在阳城得到生产。

  2013年,陶瓷产业快速成长为阳城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值达到近20亿元。阳城陶瓷进一步跻身全国新兴陶瓷产业基地行列,成为山西省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

  阳城的“瓷都梦”,越来越近。

▲阳城县年产1000万平方米全自动化内墙砖生产线。

Part4

见新见绿,迈向新征途

  2014年,是建陶行业发展的拐点。这一年,中国瓷砖年产能达到140亿平方米的峰值,行业发展整体进入由“量”到“质”的转变阶段。在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大幕下,阳城陶瓷围绕“见新见绿”“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在产品创新、品牌升级、绿色发展、配套完善、形象改造等方面全面进步,以更开放、开阔的视野,迎接全球化挑战。

  制造业发展,产品是基础。2014年以后,阳城陶瓷产能扩张趋稳,陶企积极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不遗余力地围绕品质做文章,不但提高了销量和售价,也赢得了市场和口碑,无论是产品竞争力,还是产区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奠定了阳城陶瓷在市场上的高端形象。

  加白加厚瓷片,是阳城陶瓷一款里程碑式的产品。2014年,阳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加白加厚瓷片,凭借平整光亮的釉面、白瑕如玉的坯体,赢得了经销商的广泛赞誉,产品远销西藏、新疆、云南等边远省份,出口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等国,真正实现“阳城陶瓷通天下”。

  有数据显示,最近三四年来,阳城300×600mm规格瓷砖,平均单价提升1.1元/片,涨幅超过40%,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如今,说起阳城的产品品质,阳城陶瓷企业家们底气十足地说:“不比国内一线品牌差。”

  在品尝到创新甜头之后,阳城陶企加速创新和更注重差异化发展,陆续成立产品研发部,开发出镜面砖、剥开釉、金丝釉、柔光砖、负离子生态砖等一系列行业前沿产品,开发出400×800mm、300×900mm、500×1000mm等创新规格,使产品更具辨识度和竞争力。

  与此同时,华冠陶瓷、福龙陶瓷、星光陶瓷等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创新意识的陶企,在批量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下,还积极“走出去”,经常深入佛山、博洛尼亚等国内外先进产区学习借鉴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推动生产和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产业升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阳城县委、县政府对陶瓷产业的大力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阳城陶瓷业将按照“扩规模、拖领域、搞研发、抓物流、树品牌”的思路,全力打造“华北陶瓷之都”,着力加快发泡陶瓷、生态透水砖等项目前期步伐,除了举办首届山西·阳城(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还将筹备建设陶瓷博物馆,积极谋划陶瓷风情小镇、国际陶瓷城等项目,发展陶瓷精品文化。

  “以前,我们企业埋头抓品质,在品牌打造等软实力建设上慢了半拍,但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品质与品牌应该齐头并进。”阳城县建筑陶瓷协会秘书长白军峰说,首届阳城陶博会的举办,让阳城陶瓷有了对外宣传的窗口,对于阳城陶瓷区域品牌打造是一次绝佳契机,能够让全球的客商了解阳城陶瓷。

  契机还远不止如此,在全国建陶产区密集推进“煤改气”的当下,阳城1.85元/m3的气价,以及相对低廉的电价、便利的原材料开采等,将为阳城陶瓷生产缔造更突出的成本优势。此外,阳城陶瓷企业家对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阳城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地生产情况,走出一条高端化、品牌化、艺术化、时尚化的发展路子。”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阳城陶瓷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原创作者:操儒冰)

中国陶瓷网二维码

- END -

您可能喜欢:

继续阅读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

您还可输入200个字
发表

没有更多评论内容了

中国陶瓷网首页 新闻眼 品牌榜 招商馆 卫浴城 金岩奖 视觉 展会 活动 口碑 人才 选瓷砖 设计师

服务热线

400-115-2002

·周一至周六:8:30 ~ 17:30

中国陶瓷网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